第04版:教育月刊

课堂设疑初探

沁园中学 刘丽红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巧妙的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课堂上如何有效设疑呢?

一、课堂设疑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课堂上好的设疑应该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越是有深度、有挑战性的问题,越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使学生具有强大的思维能力。

以《杨修之死》一课为例,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既然文章的题目是“杨修之死”,那么杨修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呢?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但“究竟”一词将思维引向深层。它引导学生从事件数量、事件性质、人物性格等方面由浅入深地探究杨修的死因,最终明确杨修之死的必然性。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可以再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推波助澜:既然杨修数犯曹操之忌,那么曹操为什么没有在前面的某一次事件中杀了杨修,却在鸡肋事件中杀了他呢?这个问题其实整合了前面3个原因。因为从冒犯次数上来说,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然;从事件性质上来看,第3件事既属于军事事件,又属于国事;从人物关系上来看,前面的事不管是生活小事,还是政治事件,都属于曹操的个人事件,杀了杨修就会有非议,而在军事事件中杀了杨修,众人才不会有非议,这也恰恰表现了曹操老谋深算、阴险狡猾的性格。这样的问题不是浅显的,只有通过恰当而巧妙的设疑,才能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理清其中关键。学习中,这样的思维训练多了,学生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发展学生思维,既要让问题有思维价值,又要让学生够得着。问题过难会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过易则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得当的问题才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不断在深入阅读中提高思维力。

二、课堂设疑要围绕教学目标

课堂设疑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要始终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以《智取生辰纲》一课为例,教学时,我曾前后3次更换目标,第一次的目标定位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层面,设计的问题是吴用智在哪里?杨志失在哪里?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杨志的“押送”?

但是,我觉得这样的问题仅仅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探究上,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思考之后,我进行了第2次设计,把目标定位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通过圈点批注,结合具体词句概括吴用、杨志的人物性格,从而总结出杨志失败的原因和吴用的智谋所在。

我仍然觉得这样的设计是就题论题,学习目标依然浅表化,因此在前两次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第3次设计。这一次,我将目标定位在教学生学会阅读上,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内容,还要关注文本的形式。这一次设计的问题是既然文章的题目是《智取生辰纲》,那么吴用“智”在哪里?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一点的?至此,优化的目标与优化的问题相得益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比较有张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分析了人物形象,还积累了人物关系、环境、悬念等方面的语文知识,明确了文章写杨志的谨慎小心、暴躁蛮横、急功近利是为了衬托吴用的智。吴用智用天时、智借地利、智设计谋、智演双簧戏。更重要的是,没有就题论题,而是将学科知识的体系加以建构。

这样的设计既教学生会阅读,更教学生乐读,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三、课堂设疑要具有整合性

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整合性,避免碎问碎答,因为整合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并且使课堂板块清晰,层次分明,彰显大气。相反,如果碎问碎答太多,就容易牵制学生思维,使课堂走进死胡同,而且学生头脑中也难以形成学科知识体系。

同样以《智取生辰纲》一课为例,原著中这一章的回目名称是“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在这里,作者对吴用之“取”用“智”来评价,但是对杨志之“押”却没有评价,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设疑,让学生替作者补一字。这一设疑可激发学生关注事件及文中的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总结出杨志谨慎粗暴的性格特征,而且巧改回目后,使学生在 “杨志慎押金银担,终失;吴用巧演双簧戏,智取”的对比中自然领悟吴用之“智”,可谓一石三鸟。

相反,如果设计成4个问题:①杨志“慎”在哪里?②杨志“失”在哪里?③吴用“智”在哪里? ④文章的题眼是“智”,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杨志的“押送”? 很显然,这样的问题是浅表零碎的,缺乏整体美,没有思考的空间,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课堂设疑还要注意,问题的表述要准确清晰,指向明确;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提问时语气要具有启发性,以更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问题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魅力。课堂提问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有效学习方式。因此,只有精心设疑,不断优化提问方式,才能在课堂上达到“疑”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有效发挥课堂提问所特有的路标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2020-10-28 沁园中学 刘丽红 1 1 济源日报 c_57891.html 1 课堂设疑初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