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一大早,初秋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梨林镇逢薛村东游园内,几位带孩子的老人在凉亭内聊天。
园内垂柳依依,鲜花盛开。红花绿树掩映下,各种文化宣传展板新颖大气。景观石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几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尤为醒目。
视线越过游园,入村道路宽阔平整,两侧栽种着绿化苗木。一排排房舍白墙灰瓦,沿街墙面上彩绘着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等各种宣传画。街边不时有村民走过,步履轻松且从容。
村民李素花和几个伙伴头一天就约好到游园集合。人到齐后,略显清幽的游园瞬间活泼了许多:有人清除杂草,有人捡拾垃圾,有人擦拭健身器材……带孩子的老人也赶来“凑趣”,教导着蹒跚学步的孩童上前帮忙。一个孩子在奶奶的再三鼓励下,“艰难”地蹲下身子,瞄了半天,终于用稚嫩的小手揪住了一棵杂草,用力一拔,摔了个屁股蹲儿,大人们便哄笑了起来。一番忙碌之后,游园愈发干净整洁。“村里这些年加大游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环境是越来越好。我们定期开展义务劳动,目的是让环境更美好、生活更舒心。这不,连小娃娃都知道来帮着收拾哩。”
志愿活动结束后,李素花便匆匆回家,她要趁空把自家庭院再收拾一番。
李素花的家在村子的后排。三层小楼,院门美观大方,一块“五美庭院”的牌匾在门边赫然高悬。干净整洁的庭院内,种着绿萝、桂花等多盆绿植,各类生产生活物件摆放得井井有条。房间装修时尚现代,家具家电一应俱全。
幸福生活,离不开不懈奋斗。多年前,李素花的家是另外一番模样。李素花说,2000年,逢薛村因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需要,移民搬迁至梨林镇。刚从山上搬迁下来时,她真不适应山下生活。当时家里只有一层平房,雨天漏雨,屋内没有像样家具,夫妻俩靠种地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但他们没有被困难所压倒,积极外出找工作。丈夫薛武勇先后去景区、企业等地打工,每天在外奔波忙碌;李素花在照顾家的同时,外出学习烙馍等手艺。前几年,李素花在南夫人头居委会租了间门面房,卖起了葱花饼,每天有200多元的收入。这些年的打拼,生活逐步富裕起来了,家里也有了很大变化:2007年,原先的一层平房翻盖成了三层楼房;2018年,他们又花了10万元对房子进行装修,居住环境彻底大变样。
居住条件好了,李素花心情也大不一样,每天晚上收拾完家务,就去跳舞。这不,去年镇里开展家庭卫生评比,她家获评“五美庭院”。李素花说:“其实我们村家家户户的卫生都很好。有了这个牌子,我会继续努力。”
记者了解到,早在10年前,逢薛村就开展家庭卫生评比活动。这个评比机制一直坚持到现在。村民们自豪地说,村里环境卫生好,但村里没有一个保洁员,都是各家各户自发来打扫。无论大人小孩,只要发现垃圾,都会随手捡起来。
移民20年,李素花一家的变化有目共睹。与她一样,逢薛村家家户户都过上了美好新生活。
村民田孝儒原来在一家化工企业上班。10多年前,他辞掉工作,回到家乡京华工程陶瓷材料有限公司工作。他认为,村集体办企业不容易,自己正好有这方面技术,回家乡工作也是为了父老乡亲。(下转第二版)
记者手记
筑梦新时代,奋力奔小康。移民搬迁的20年,也是逢薛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大的20年。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这些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移民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在发展道路上阔步向前。他们着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促进村民卫生意识及文明素养提升。在逢薛村老少爷儿们看来,如今的好生活只是起点,他们将接续奋斗,打造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幸福家园,在小康路上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