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栖息地。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正在成为集鸟类观测保护、湿地保护宣传、群众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景观区。二是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积极推行区、镇、村三级网格化责任管理,强化森林火灾预警监测系统、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队伍与装备能力、林火阻隔系统、应急道路等建设,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灾减灾、灾害应急、科技支撑等体系建设,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6‰以内。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近千只白天鹅“造访”济源,16只“鸟中大熊猫”黑鹳同框出境,在浅山区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6只金钱豹建立了稳定的种群,黄腹鼬刷新地理分布最北界限。四是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重点加强黄河及其支流湿地生态修复,实施小浪底北岸(济源)灌区工程,对济水西源、蟒河、万阳湖、苇泉河等进行生态补水;全面推进黄河、蟒河、盘溪河、五指河、湨河、虎岭河、曲阳湖、玉阳湖、万阳湖、东湖等湿地生态恢复项目,湿地总面积达16.44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67%。
五、创新思路举措,健全生态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
强化绿色、生态、法治的发展理念,加快完善推动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机制。一是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本级投入,近年来济源财政年度投资均保持在1亿元左右。争取上级支持,充分运用国家、省推进造林绿化、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每年争取省级以上财政造林补助等扶持资金6000余万元,同时示范区本级财政按照1∶1的比例进行了配套。引导社会投资,鼓励个人、工商企业、社会团体承包荒山、认养绿地、建立绿化基地,累计吸纳社会资金3.5亿元。二是完善依法治林机制。在全省率先整合森林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木材运输检查等职能,成立林业综合执法支队,积极开展春季和冬季严打、黄河滩区湿地保护、亮剑行动、“绿盾”行动等专项行动,依法打击非法占用林地、乱砍滥伐林木、破坏自然保护区资源等违法行为,为巩固和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建设森林济源提供坚强法治支撑。三是完善科研合作机制。依托林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国家和省级科学研究院、林业中长期科研试验示范基地等,在物种生物学、生态学和引种繁育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十三五”期间,累计制订国家级行业标准1个、省级地方标准8个,审定新品种4个,推广林果新品种26个,科技成果奖励8项,完成各类林业科研项目68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建立林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6处、科技示范村20个,举办各类培训班100次,培训人员1.1万人次。四是完善森林管护机制。停止天然林一切商业性采伐,全面落实天保工程二期安排的年度天然林和国家级公益林管护任务,完成前一轮退耕还林未到期0.229万亩成果巩固。建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实施野生动物救护繁育,改善和扩大栖息地,开展就地、迁地、种源保护和野化放归回归工作。开展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森林督查和“绿盾”行动,设立森林生态站,全面提升违法活动查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生态科研监测等工作水平,为加强建设森林济源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