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四、民族精神
愚公移山故事问世于战国时期,后来各朝代典籍中虽有提及,但封建王朝并没有把它作为主流文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兴起后,傅斯年在《新潮》杂志发表了《人生问题发端》一文,从“为公思想、民众意识、努力精神”三个方面诠释了《列子》愚公移山的内涵,在思想界引起很大反响。到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徐悲鸿创作了国画《愚公移山》。他以艺术语言鼓励国人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伟大领袖毛泽东先后三次讲到愚公移山精神,并以《愚公移山》为题把这个寓言故事正式写进中共“七大”闭幕词中。《列子》讲的愚公移山,感动的是神仙和天帝;毛泽东讲的愚公移山,感动的则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毛泽东的全新阐释,使得这个古老寓言升华成为伟大的民族精神。正是在毛泽东的号召下,愚公移山精神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穷则思变。毛泽东“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号召传遍祖国大地,全国迅速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高潮,取得了一系列让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
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潮空前活跃,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顺应了时代潮流。虽然道家(包括晋代玄学)一般讲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但《列子》愚公移山故事表现的却是人类立志改造大自然的壮烈赞歌。当然,《列子》中有所作为的进步思想,只会在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产生,也只能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等大变革中被重新激活应用。毛泽东首次把愚公移山精神与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紧紧联系起来,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紧紧联系起来,与人类共同进步和世界大同紧紧联系起来,这是对愚公移山精神阐释的升华。愚公移山从一则寓言故事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代伟人对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典范杰作。
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时期都对愚公移山精神有过精辟的论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继承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他曾说,河南培育了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这些革命创业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春茶话会上,回忆起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发表的《愚公移山》,发出铿锵有力的号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让我们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在中国和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中,坚定不移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光辉的彼岸。”
为愚公精神题词的领导人还有李先念、陈云、李鹏、李长春等。在首都北京国家博物馆里,正门大厅也是徐悲鸿所绘愚公移山国画大型浮雕,足见愚公移山精神在国人心中的位置。
五、弘扬光大
1958年,第一次郑州会议前夕,毛泽东在新乡接见了豫北部分地方领导同志。当毛泽东从名单上看到济源县委书记侯树堂时,深情地说:“济源有个王屋山,是愚公移山的地方。”侯树堂马上站起来说:“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济源建设好。”王屋镇古有愚公谷,后因道教兴盛,愚公谷改称阳台村。1966年阳台村复名为愚公村。1991年,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专门为其题写“中华愚公村”。
愚公移山精神是济源人民干事创业、创造财富的力量源泉。史料记载,这里除开启了太行八陉之首的“轵关陉”外,还于三国时期在沁河沿岸修建了曹魏古栈道、于隋代在五龙口开辟了杨广驰道等。新中国成立后,济源人民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条件下,硬是用铁锹、手推车等原始工具,挖山筑路,架起了一座座桥梁,打通了一条条道路。目前,济源初步形成了“廾”字形高速公路网、“一环二纵三横”干线公路网、市中心对外辐射快速通道网、新农村公路网等四通八达的交通格局,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镇镇通”高速公路、“村村通”公交车、“组组通”硬化路。全市境内公路、铁路、水路纵横交错,不仅实现了老愚公“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千古夙愿,还根除了“出入之迂”,走向世界。
改变生存、生活环境,除了修路,还有治水。济源地处北方,历来多旱少雨,广大山区更是水源奇缺。早在春秋时期,原大夫赵衰便带领人民大力兴修水利,疏通河道,还在湨河建造了防洪堤坝。《尔雅》称“天下梁,莫大于湨梁”。秦朝统一初期,济源便在沁河出山处开凿“秦渠枋口”,建成了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因隔山取水,灌溉农田,这里被誉为“河朔江南”。之后,三国司马孚、隋代卢贲领导扩建了秦渠;唐代温造疏通济水,建设了千仓渠;明代袁应泰等在沁口相继建成广济、永利、广惠、利丰、兴利五渠,形成了“五龙分水”之势。新中国成立后,济源人民又在沁口一带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仅广利渠就超过历史上所有灌溉面积总和。20世纪50年代,蟒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百库、千井、万窖”工程建设,使济源粮食总产量增加了一倍多,受到毛主席称赞和国务院嘉奖;60年代,济源修建引沁济蟒工程,10万大军10年苦干,建成了这条“人工天河”,其总长度近2000公里,灌溉面积达40万亩,还惠及周边市县;70年代,济源又吹响了向高山水利化进军的号角,先后完成了王屋山水库、鳌背山水库、天坛山水库三大骨干工程,让山区群众看到了战胜干旱的希望。进入新世纪,济源启动了王屋山供水工程。随着王屋山水库、天坛山水库、布袋沟供水配套工程的相继竣工,济源山区12万人跟城里人一样,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与此同时,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河口村水库等国家大型水利工程陆续建成,兼顾防洪、蓄水、灌溉、发电等多种功能,功在当今,利及后代。
改革开放后,济源王屋山、小浪底、五龙口、九里沟、黄河三峡、小沟背、济渎庙等景区、景点相继对外开放。近年来,济源又投资10多亿元,在王屋山景区的阳台宫、天坛峰、王母洞及小有河四大片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改造提升工程,建成了气势恢宏的道境广场、古色古香的王屋老街、天庭玉阙总仙宫和人间仙景王母峡等。王屋山再现辉煌,旅游发展很快实现“弯道超车”。济源人民代代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硬是把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变成了如今“大气、秀气、灵气”的生态宜居城市。近年来,济源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及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如今,济源又踏上了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新征程。
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有责任保护、挖掘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愚公移山、敢为人先,是济源的城市精神;济源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设立“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中国(济源)愚公文化节办得有声有色;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愚公移山精神培训教育基地、中华愚公村史馆等相继建成开放;由毛主席嫡孙毛新宇担任名誉会长的中国愚公移山精神研究会在济源成立。济源还成功注册王屋山、愚公故里、愚公移山等商标,将愚公移山故事创作成戏曲、舞蹈、电影、电视剧以及大型城标、砚雕、根雕等艺术精品。目前,王屋山已经成为海内外著名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地质公园。在新时代,济源人将继续发扬愚公移山革命精神,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加快建设又富又美新济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