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版

新起点 新征程 新作为

(上接第一版)

厚植新优势 积蓄新动能

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彰显发展活力

产城融合发展,产业是保障,融合是关键。

在这一进程中,济源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工业强区、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扩大有效投资,增加有效供给,深化改革开放,厚植发展优势,在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请看2019年这一组亮眼的数据——

示范区生产总值686.96亿元左右,增长7.8%,居全省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居全省第一位;财政总收入完成117.5亿元,增长10%,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1亿元,增长13.8%,居全省第二位,税收占比78.3%,居全省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居全省第一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038.5元、20235.4元,居全省第三、第二位。在全省首次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中,济源位居全省第一位。

疫情阻挡不了春天的到来,风雨阻挡不了济源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2020年春节前夕,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示范区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当前疫情防控的分析判断,在危机中寻找战机,在困难中增强信心,在被动中争取主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把疫情耽误的工期抓紧补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尽可能夺回来,坚决稳住经济基本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示范区在全省率先推动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复工率、复产率均达到100%,工业生产先降后升,二季度增速由负转正并呈现出加快回升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居全省第一位,全力保障总体平稳的良好经济态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保企业就是保就业、保企业就是保民生、保企业就是保经济、保企业就是保发展。

示范区把打造最佳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办事效率,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渡过难关,进一步营造亲商爱商安商富商的氛围,让济源成为要素集聚的洼地和投资兴业的乐土。

制造业是支持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定海神针”。示范区坚持工业强区主战略,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实现济源由冶炼大市向新型材料强市转型。树立以“亩均效益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工业战线捷报频传。

做优“老字号”。聚焦主导产业,加快优势骨干企业向管理智能化、生产绿色化、装备大型化、产品高端化、治理结构现代化方向转型升级,全力支持骨干企业做优做强,推动企业向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方向发展。

2020年6月28日,豫光集团再生铅资源循环利用暨高效清洁生产技改项目“双底”底吹氧化炉成功点火试生产,实现了铅冶炼行业工艺技术装备第五次革命性升级。围绕打造千亿级有色金属循环产业集群目标,豫光、金利、万洋等企业加快延链补链,积极发展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和金银深加工产业,中国白银城成为网红打卡地。

做强“原字号”。围绕着原材料不断拉长产业链,加快延链补链,使原材料向新型工业材料转化、向新型配件配套设备转化、向高端产品发展。

在国泰铂固科技有限公司,成卷的钢筋原材料经过拔丝、冷锻、搓丝等一道道工序,变成螺栓、螺母等紧固件。依托济钢,示范区建设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打造智能装备制造及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加快实现济源由单纯的原材料到特种钢新材料到关键零部件、成套装备组装迈进。与此同时,示范区加快打造国家千亿级高端石化产业基地,金马能源综合利用产业项目全速推进。

培育“新字号”。加强战略前沿领域部署,重点培育国家大力发展的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航天科技、生物医药及大健康、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业态,蓄积新动能,努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新兴企业和行业小巨人。

在清水源科技,打开水云踪工业互联网平台,海内外服务企业环保数据一目了然。在线监测,智能加药,工业环保远程服务优势尽显。示范区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引进创新人才,成功打造3家国家级、9家省级、12家市级星创天地。河大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虎岭众创空间等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鼓励创新氛围浓厚,河南大学教授张治军等被示范区授予“最美愚公家乡人”荣誉称号。

工业发展号角嘹亮,旅游业、农业同样步履铿锵。

示范区以文旅产业为重点,加快推动服务业扩量提质。不断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现代物流、商贸、康养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2019年,示范区批发、住宿、餐饮企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及商品房销售额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旅游收入增长20%,批发、住宿、餐饮企业营业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2.9%,居全省第一位,商品房销售额增长29.1%,居全省第一位。

随着疫情防控等级降低,济源旅游业出现井喷式增长。王屋老街、牡丹园成为济源旅游新地标,小有洞天、小十方、老兵工等酒店、民宿焕发强劲活力,济水源等文旅项目加快实施,徒步穿越太行山等文体旅活动积极谋划,文旅产业加快发展的势能正在加速蓄积。

在广大农村,特色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方兴未艾。示范区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坚持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方向,做精做强种子繁育、高山蔬菜、优质烟草、富硒林果、生态养殖和特色种植六大产业,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达78.92%,居全省前列,成为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积极推进“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模式,打造“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蔬菜制种产值超2亿元,被确定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近70%,居全省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第一位。

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示范区生产总值完成323.8亿元,增长0.1%,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居全省第五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居全省第一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0.8亿元,增长4.06%,居全省第一位。

“里子与面子”并重 “颜值与内涵”兼修

城市品质提升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城市是人类的智慧创造,是人类文明的鲜明标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的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建设水平,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

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示范区按照“创建引领、河湖连通、提升路网、拓展济东”的中心城区发展思路,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载体,以城市“双修”为手段,深入推进城市建设提质工程,坚持硬件与软件、新区与老区、地上与地下、宜居与宜业“四个同步”,坚持“里子与面子”并重、“颜值与内涵”兼修,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不断提高市民满意度。

“你看、你看,城市的脸悄悄地在改变!道路更宽阔更整洁了、花草更多更绿了!”这是生活在济源并见证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广大市民和外地人普遍的感受。

全面推进城市开发建设,不断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管理,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洁、绿、亮、美”成为济源城市品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随之提高。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基本完成,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清水长流。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河道生态治理、堤岸美化亮化工程全面铺开,其中,盘溪河治理等工程完工;小浪底北岸(济源)灌区全线贯通,黄河水流入济源城区,愚公儿女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如今,经过治理的盘溪河流水潺潺、清澈见底,重现昔日碧波荡漾、水草青青的美景。湨河沿岸景观带打造基本完成,新增健身步道、堤岸亮化、音乐喷泉、彩虹桥等多处景观。

绿地、游园、公园增多了,实现了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中心城区59处7100亩空闲土地生态修复全面完成,城郊造林绿化实施1.3万亩。古轵公园、蟒河公园、植物园、牡丹园等四大公园开园迎宾。目前,城市建成区公园、游园总数量达到102个,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06%,呈现出“城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风貌。

高标准、高品质实施城建项目,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新建城市道路8条,南一环、西一环、愚公路完成改造,黄河大道东延、济源大道西段等断头路打通,卫济线改建工程全线通车,二环路实现合围。呼南高铁豫西通道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太焦线、郑万线预留接口已获批复。济阳高速实现全国联网通行,济洛西高速预计年底通车,愚公路改造提升全面完成。

城市提质永不停步、永无止境。一年来,济源城市面貌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提升。

坚持以创建引领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对标各种城市管理指标体系,明确目标,找准差距,补齐短板,持续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大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力度,不断提高现有城市名片含金量,扎实推动城市管理水平再上台阶。

深入开展城市“四治”,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以“绣花”功夫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强力开展以交通秩序治乱、市容卫生治脏、生态环境治污、公共服务治差为重点的城市“四治”活动,全力打造秀灵、美丽、宜居、幸福济源。

沁北电厂向主城区供热工程加快推进,第三水厂建成试运行。加快完善城市环卫设施,新改建公厕70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启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竣工试运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餐厨垃圾处理等项目加快推进。提升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智慧城市指挥中心二期建成投用。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度。

突出“同质”,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实现城乡建设“一体扩容”。围绕完善城镇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推动小城镇和中心城区协调联动。11个镇区全面实现集中供水,集中供水覆盖率达100%;实施“气化济源”建设工程,所有平原镇已实现集中供气;各镇均建设了垃圾中转站、公厕、游园、广场等基础设施,镇区平均绿化覆盖率达42.1%。承留镇等3个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思礼镇等4个镇被评为国家园林城镇,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园林城镇”。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突出“百村示范、全域提升”,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国家级森林乡村5个。一体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户厕改造,建成31个村污水管网和15个村处理站,改造农村户厕3万余户。新改建农村公路104公里,建制村通客车比例100%,物流网络覆盖率100%,基本实现天然气“镇镇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村集体经济增收,有经营性收入村占比达97%。

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惠泽更多农村群众。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2009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镇镇通高速公路、组组通硬化路、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自来水,目前建制村通客车比例、物流网络覆盖率均达100%,基本实现“镇镇通”天然气。

提升城市品质,让城市生活更加和谐宜居、更加幸福美好,是愚公儿女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示范区将不断强化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努力把城市建设得更有色彩、更有温度、更有内涵、更有活力。

打好“绿色牌” 唱响“和谐曲”

擦亮产城融合自然生态格局基底

初秋的济源,天蓝水碧,草绿花红,风景如画。

从高处俯瞰玉川大地:湨河潺潺流淌,犹如一条蜿蜒的玉带,穿城而过;游园广场、主次干道绿树成荫,鸟啼蝉鸣;王屋太行山高林密、万类徜徉;黄河之畔水天一色、鸟舞翩跹……一幕幕赏心悦目的景色背后,是示范区上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付出的努力。

一年来,济源不断强化自然生态格局基底作用,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人人共享绿色生态带来的最普惠民生福祉。

7月10日,豫光金铅再生铅资源循环利用及高效清洁生产技改项目的竣工试产现场,激情似火。节能30%!减排50%!劳动效率提高50%!生产成本降低30%!作为首创再生和原生相结合的资源高效循环生产模式,该技改项目在智能、绿色、技术改造方面表现更优。项目20亿元总投资中,环保投入超过50%。

这是济源致力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个重工业比重大、资源能源消耗多的城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做好减法,从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做起,坚决消除生态环境问题“存量”,遏制问题“增量”,从源头减轻压力。

在工业领域,济源形成以豫光集团为龙头的铅锌铜有色金属循环经济链,玉川片区通过国家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园区验收;在农业领域初步形成绿色无公害种植、养殖及农产品深加工良性循环,积极探索建立以“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资源统筹集约利用、污染排放集中治理、收运体系网络运行、公共管理智慧运营”为特色的城乡废弃物处置“产业—社会”协同循环经济模式。

此外,以国家级低碳城市建设为统领,积极开展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温室气体减排等工作;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新建建筑节能设计、实施率均达100%;在全省率先实现城区公交免费乘坐;实施农业农村节能降碳计划,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0%;积极探索市场化交易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用能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工作。

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多项荣誉,见证着济源坚持绿色发展、厚植生态底色的情怀。 

绿荫水润生态城,碧水葱茏处处花。午后,穿行在示范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项目区,施工现场热火朝天,紧张有序,已完成的项目区域草木葱茏,鲜花斗艳,令人赏心悦目。刚刚过去的一年,济源深入开展“四水同治”,狠抓小流域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71%,成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市。

生态环境问题是区域生态自净能力失衡的表现。近年来,示范区推出多重举措,全面恢复和激发区域生态系统活力,不断增强生态系统吸纳污染和净化环境能力。

从小流域治理、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到沿黄生态涵养带建设,从逐步关闭非煤矿山到高标准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和土壤污染防治,济源的生态颜值不断刷新,生态保护体系逐步成型。

自2018年启动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沿黄生态涵养带建设项目以来,济源对沿黄约43公里范围进行造林绿化等,极大地改善了沿黄区域的生态环境,近70万亩人工林每年可涵养水源5000万立方米,减少水土流失80万立方米。

如今,示范区正在编制战略规划,完善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岸线保护等相关的控制性规定等,在全域范围内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建设沿黄生态廊道,高效率推进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争取早日结出丰硕果实。

登高远望,森林起伏,尽收眼底。那成片成片的绿色犹如一条特大的绿毯披在山脉上。这样的好生态引来珍稀野生动物筑巢安家。

今年初,示范区林业局发布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成果,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2月,红外相机捕捉到华北豹的珍贵影像资料42次,且分布在多个样区,影像累计辨识个体不少于6只。

此外,红外相机还记录到了林麝、黄喉貂、雀鹰、红腹锦鸡、勺鸡、黑冠鹃隼等多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的增多是生态持续发展的最好证明。一年来,济源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构建生态体系、绿化人居环境、繁荣生态文明为目标,实施“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建设,以集中造林绿化和全民义务植树为抓手,持续不断增绿扩绿,筑牢生态屏障。

一年来,济源完成新造林7.21万亩,新增庭院花园化建设示范村16个,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顺利揭牌,成为国内首条正式向社会开放的国家森林步道示范段。目前,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45.06%,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41.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84平方米,实现宜绿应绿尽绿。

处处是美景,满目皆绿色。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成立一年来,总量适宜、结构合理,与城市发展规模及生态需求相适应,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生态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济源仍继续逐绿前行,山清水秀、和谐宜居的生态空间正徐徐铺卷。

稳稳幸福感 满满获得感

产城融合筑就温暖“民生港湾”

生活在济源是幸福的,以至济源人走得再远,回来后第一句话就是“还是咱济源美!”

小城市,大幸福,尤其近年来,一道道的幸福风景,更是擦亮了济源眼睛,令人眼前为之一亮。

家住沁园街道升龙城小区的李正刚,每年早晨都要到距家3公里的古轵公园锻炼身体。“像这样的公园,建设得时尚美观、大气上档次,还能提供智能服务,正是咱们市民所需要的”。李正刚每天到城市公园健身,都是用欣赏的眼光。彩色的健康步道、精致的建筑小品、四季常开的花木,常常惹得李正刚掏出手机深情地拍摄下来。

群众需要什么,城市就建设什么!

除古轵公园外,去年以来,蟒河公园、牡丹园、济上园、屯水公园、银杏苑陆续开门迎宾,大气、秀气、灵气,让城市居民不出15分钟就能畅享健身运动,给市民带来崭新的感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还带活了一方“夜经济”。

李云芳每天晚上都要到银杏苑附近练摊。疫情过后,她就读的大学没有开学,除考博外,自己在闲暇时就拉上两个要好的姐妹来到城市公园附近出售一些女性饰品,顺带感受下济源的“夜生活”。交谈中,李云芳坦言,居民的幸福感是一座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城市发展的归宿。细品济源,无论城乡,感受最深的就是发展质量提高了,老百姓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发展的高质量带来了生活的高质量!

天坛街道鑫源社区服务中心档案柜里,一摞一摞家庭医生服务协议整齐叠放着。不出社区门,有个感冒发烧的,一个电话,大夫就会上门服务,不用再去医院。鑫源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淑珍介绍说,在社区里看病方便了,只要拨通家庭医生的电话,不到10分钟,医生就拎着药箱赶来了。

社区还成立有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不仅可以来这里健身、打牌、下棋,中午不想回去,还可以在这里吃饭。这里成了许多老年人的健康快乐之家。

家门口能“托老”,也能“托小”。“有了未成年人活动中心,解除了许多年轻夫妻的后顾之忧!”这也正是社区的新变化,李淑珍说,过去社区的一些双职工家庭最愁孩子放学早,无人照看;如今孩子放学后集中托管,有退休教师辅导,可以让他们安心上班。

15分钟能干什么?

“可以到城市书屋充电!”位于济渎大街的城市书屋,成为周边居民读书充电的好地方。“如今出了小区就进书海,刷下身份证,喝上一杯茶,书籍免费看。”许多居民这样说。

“快12点了,到蔬菜店买菜去!”华新小区附近开的几家便利店,鲜菜品种丰富,好多还带着露珠,这儿不光卖菜和调料,还能送货上门,有的还可以代缴水电费,居民说真方便!

出门就能看上书、家门口就能买菜,无不折射出百姓生活节节攀升的幸福感。这些幸福感源于济源倾力打造的15分钟便民圈,源于当地把解决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大事来做,舍得投入。目前全区已构建起生鲜便利圈、养老服务圈、休闲健身圈、医疗卫生圈、智慧阅读圈等多个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快乐的生活需要快乐的表达。

每天下午,北海街道下街居委会的张大妈都会召集老姐们一起出去玩耍。她们给自己的团队取了个贴切的名字——快乐大妈团,年龄最小的58岁、最大的80岁。她们学着用抖音记录快乐生活。她们先是跟着视频上学,然后经过改编创意,并融入现实生活元素,哪里有美的风景哪里就有他们幸福快乐的身影。

幸福快乐属于奋斗的人们。

盛夏时节,凌晨时分,王屋镇西门村的张敬钢、侯爱连夫妻俩早早来到村头的苦瓜地,要赶在蜜蜂飞来之前,为制种授粉,以保证种子的纯度。他们一直干到上午11点,渴了就喝口水,累了就到树荫下歇会儿。

靠着这样吃苦耐劳、坚定奔富的信念,张敬钢一家从贫困户跨入了“小康之门”,去年总收入超过5万元,人均收入1万多元。张敬钢幸福并快乐着!

像张敬钢一家一样,许多农村居民为幸福而奋斗着。2018年济源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2019年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居全省第二位。目前,济源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前列,全区居民正在快步迈进全面小康。

在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的进程中,济源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按照工业强区、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要素配置等方面的一体融合,正在探索出一条全域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9年,济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5%,居全省第二位,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在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2.36∶1缩小到2019年的1.79∶1,城乡教育、文化、医疗等各项社会事业保障水平均居河南省前列,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济源还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2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产城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示范区提出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百姓之心为心,始终把群众放在第一位,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踏上新起点,阔步新征程,相信愚公儿女会收获更多稳稳的幸福、满满的获得感。

找好精准“穴” 把好强劲“脉”

文化振兴赋能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初心湖碧波荡漾、荷花盛开,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学习心情非常舒畅。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等,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与实质,深刻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的影响及具体实践。济源上下干事创业的劲头深深打动了我。”来自郑州的郭泽亚说。8月初在济源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新校区为期一周的学习,令郭泽亚记忆深刻。

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新校区建设,是济源深入挖掘愚公移山文化资源,传承与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实施文化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济源将国家“三线”建设留下的旧厂房进行高标准改造,着力将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新校区建设打造成河南省一流的党性教育基地。改造完成的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新校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恢宏大气、庄严厚重,充分展示出愚公魂、工业风、山水韵的特色,自5月18日投用以来,已经接待多批学员。

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济源人民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济源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自2017年起,济源市政府将每年的6月11日设立为“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济源连续4年举办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系列活动。每年的这一天,济源人民都以各自的方式为愚公移山精神“打call”。

2019年,由济源市戏剧艺术发展中心排演的古典豫剧《愚公》获得河南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0年,济源顺利完成中国愚公文化研究中心换届;授予李洱、张治军和追授李庆军为“最美愚公家乡人”荣誉称号;中国愚公移山精神研究会获批;扎实推进愚公移山神话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围绕“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主题,加快建设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

愚公移山精神的浓墨重彩是济源示范区打造“一山一水一精神”品牌的点睛之笔。多年来,济源主动融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深入挖掘愚公移山、道文化、济水文化、河清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把握文化文脉,实施文化振兴,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提供强劲动能。

济源曾作为夏朝的都城称“原”,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称济源,距今已有1424年的历史。王屋山被尊为道教“天下第一洞天”,唐至金元时期都是全国道教活动的中心。唐玄宗胞妹玉真公主曾在此修道,药王孙思邈常年在此悬壶济世。济源还是侠客聂政、名相裴休、茶仙卢仝等人的故里。

济源是济水的发源地。古时,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济渎庙是历朝历代皇家祭祀济水神和北海神的场所,也是“四渎”中现存唯一一座大庙,被誉为“中原古建筑博物馆”。近年,济源加强了对济水文化的抢救性保护和弘扬。

黄河流经济源,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在济源南部形成了大片水域。每年调水调沙的季节,小浪底风景区都会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瀑。济源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实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大力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济源坚持“文化为魂、设施为基、活动为先、效能为本”的工作思路,紧扣“统筹公共文化资源、夯实硬件设施基础、创新文化管理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工作重点,着力构建城乡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河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考核中获得第一名,开展“欢乐中原、重彩济源”等各类文化旅游体育活动7000余场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文化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近年来,济源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文创基地、文创产业园等,助推文化产业发展。2019年5月,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济源首次单独设立展馆,组织20多家单位、文化公司、文化创意企业参展,充分展示济源的文化特色。在此次文博会上,济源共达成文化产业合作意向20余个。另外,济源还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大力发展民宿旅游、全域旅游、智慧旅游,火了小有洞天、小十方院、老兵工酒店等精品民宿。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一直以来,济源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加快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踏上新起点,阔步新征程。示范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不负使命,锐意进取、奋勇争先,以抓改革、促发展的实际成效来检验产城融合示范区这一招牌的“含金量”,让产城融合成为济源更加鲜亮的标识,为建设新时代又富又美济源、实现在中原更加出彩进程中济源出重彩凝聚强劲动力!

苗慧玲 付卫东 杨文娟 王会 郑海波 王鸿斐

2020-08-31 1 1 济源日报 c_55467.html 1 新起点 新征程 新作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