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期,济源新闻传媒中心开展“老乡家里看小康”美丽乡村(居)大探访全媒体特别报道活动,组织旗下济源日报、济源电视台、济源广播电台、济源晨报、济源网、在济源客户端以及各平台微信公众号的记者编辑深入基层采访,观看百姓生活变化,记录基层一线变迁,探访产城融合发展,全平台全方位展现高质量发展成效。今起,全媒体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清晨的北水屯,绿意葱茏,笙乐悠扬。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葡萄吮吸着露珠的甘甜,石榴慵懒地躺在枝头,几只鹅摇摇晃晃地跟在张景顺身后,红透的太阳在晨风中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
张景顺是北水屯居委会居民,喜欢吹笙。
闲暇时,总有几个居民围坐在葡萄架下,有人唱、有人伴奏,小果园里趣意满满、笑声朗朗。
张景顺更擅长种菜。
1986年,他承包了8分地,以2厘的利息贷了200元,建起了北水屯第一个竹竿大棚。
“一定要搞成功。”在蔬菜培训班学习了3天的张景顺自信而又执着。
作为北水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
从最初的“没头脑”,到现如今成为蔬菜大棚“专家”,张景顺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北水屯水好土好,适合发展蔬菜大棚。张景顺的成功,引来越来越多居民跟随发展蔬菜大棚。
北水屯位于城乡接合部,规划有序、建设现代,白墙黛瓦、花木扶疏,一条宽阔平整的主干道平直前行,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两侧。不少前来参观考察的领导都夸:“这里是比市中心更宜居的美丽新居。”
北水屯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牛和平说,美丽新居要有产业支撑,大街扫得再干净,老百姓口袋里没钱不行。
2002年以来,北水屯通过流转土地,大力扶持发展蔬菜大棚高效农业,有效带动了居委会集体收入增长和居民致富奔小康。近年来,北水屯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俨然成了宜居宜游的美丽新居。
北水屯几乎家家盖起了三层小楼,改厕、自来水、天然气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老百姓基本不用拿钱,大部分是政府投资改造。
(下转第二版)
记者手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手里抓住了产业,抓牢了钱袋子,小康就在眼前。北水屯的老乡们数十年来立足城乡接合部,看准了菜篮子,选准了蔬菜大棚,不断升级换代,不断为小康生活注入新动能,安居乐业有钱赚,始终走在小康梦想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