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副刊

◆郭兴华

“爸爸又上山了?”小女儿皱着眉头,小嘴撅得高高的,可爱又可怜。

老公初次驻村报到时,她才刚满月。两年多来,她已经从不让爸爸抱的认生宝宝,长成了周末挂在爸爸身上的小黏人精。

2018年5月,根据单位安排,老公到邵原镇卫凹村担任第一书记。因卫凹村地处山区,我们家便将他入村、离村称为上山、下山。

他接到命令,说实话,我自然是不情愿的。儿子需要教育,女儿需要照顾,这下可怎么办?带着牵挂与不舍,他还是毅然决然背起行囊上了山。从此,我们家开启了新的生活模式。

原则上,老公每周可以回家一次,但遇到重要事项、紧急情况,就要加班加点了。遇到大雾、大雪天气,高速路禁行,回家也会成为奢望。

今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曾在村里连续奋战一个多月。风里雨里,一顶帽子、一个口罩、一副手套,骑着一辆借来的小电动车, 他就这样每天穿梭在卡点、村里和宿舍之间。

从每天回家到每周回家,再到一两个月回家一次,就这样,我和孩子们已经慢慢习惯了这半个“山里人”。即使回来,他也是电话不断,有咨询相关政策的,有协调项目实施的,有商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种问题接连不断,而且不分早晚。

我曾埋怨:“你怎么什么都管?就不能让人好好过个周末?”老公说:“村里的老百姓又不过周末,他们都是有事就说,咱得迁就他们。老百姓反映的事情越多,说明越信任我。”搁在以前,周末被电话吵醒,他可是要发半天起床气的。

“这个不行,在山上穿太容易脏了。”老公拒绝了店员推荐的一款白色运动鞋,换来了人家异样的目光。

自打上了山,老公一改原来时尚帅气的穿衣风格,主动要求购买耐磨耐脏的运动鞋、运动服。他说:“入乡就得随俗,在村里就要穿得接地气,这样才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在田间地头,石头木头上,逢哪儿坐哪儿,穿运动裤也舒服。”

记得刚驻村那一年冬天,有一次,他回到家,翻箱倒柜,说是想找些闲置的衣服拿到村里去,冬天山上冷,棉衣啥的挺紧缺。后来,他又发动了单位和他业余时间踢球的足球队友一起捐衣。在他的号召下,大家为扶贫助力的热情高涨,捐赠的衣物分两批才全部运上山。

一天,他给我发来一张照片,是一个黝黑的农村妇女,身穿一件绿色的羽绒服,头戴一副红色的毛茸茸的耳暖,咧着嘴开心地笑着。老公说这是在她试穿衣服时抓拍的。屏幕外,我也忍不住会心一笑。

去年春天,因为工作关系,我去了一趟邵原镇,顺路去看了他住的地方。那是一栋破旧的三层楼房,从斑驳的楼梯上去,看见拐角处还有那种老式的垂直垃圾通道。他住了三楼的一小间,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样子,远没有视频聊天时看起来那么宽敞。一床、一桌、一椅,一个放杂物的小文件柜,把屋子撑得满满当当。在门口瞄了一眼,我打趣道:“看你屋里乱的。”转身时,我看到窗纱边框被透明胶带厚厚地糊着。记得听他说过,晚上刮风门窗直响,睡不着。

兴许是怀着不能每天陪着家人的愧疚,每到周末回来,他总是无怨无悔地任凭我和孩子们摆布。做家务、陪孩子,这些原本都要三催四请的事儿,现在默不吭声地就去做了,对5岁多的儿子也少了些严厉。好几次,儿子偷偷跟我说:“我以为爸爸会吼我呢,他怎么变成温柔的爸爸了。”

时不时地,老公周末回来会捎一些粉条、花椒或是土鸡蛋,有时也给单位的同事带。开始我还诧异:“这是村里人送的?不是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吗?”“当然不是,这些是从我们村贫困户和普通群众那里买来的。反正家里也要吃,同事们也需要,不如直接帮我们村增加一下销量。”“我们村”俨然已经成为他的口头禅。

后来,我才了解到,养鸡的那个贫困户家,一个妻子要扛起供养重病母亲、残疾丈夫和两个学生的重担。在享受各项扶贫政策后,帮扶单位帮助其发展了养殖业,靠卖鸡蛋增加收入。去年,她自己又买了些鸡苗,扩大养殖规模,形成了良性循环。大女儿高考,驻村工作队又精心研究,给其参谋填报志愿。最后,孩子被省内一所高校的护理专业录取,就业前景较好,切断了贫困的代际传播。这个逐渐变好的家庭,成了老公扶贫生涯中智志双扶的典型。从他给我讲述的神情中,我也看到了一丝小小的骄傲。

每次带回来鸡蛋,老公都要亲自下厨给我们做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土鸡蛋黄瓜丝蒜汁捞面条,还不忘自豪地追问:“看,我们村的鸡蛋不错吧?”殊不知,他以前可是从来不进厨房、不去菜市场的人。

两年多来,卫凹村基础设施完善了,集体经济发展了,群众居住条件提升了,收入也增加了,三本厚厚的驻村日志悉数记载着这一切。作为参与者和见证人,老公虽没有什么感人的事迹,也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但就是这平平淡淡、点点滴滴的工作积累,让他的心和这个平凡的小山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说:“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第一书记,不想得到什么回报,只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驻村历程中为村里留下些东西,为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

我也没想到,驻村工作能给他带来如此深刻的感悟。他不仅思想境界提升了,而且在家庭生活中也变得更能为别人着想、更加成熟有担当了。

现在的我,早已度过了那个从周一盼周五的适应期,变得更加坦然与平和,不再催着盼着他调动工作。我想,这也会让他感觉轻松一些吧。

“有时间了带你和孩子也上山去住两天。”他曾这样说过,但却被我一个眼神回绝。现在想想,未来的某一天或某些天,陪他到那片曾经扎根过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仍牵挂着的人和事,也挺浪漫的。

2020-08-28 ◆郭兴华 1 1 济源日报 c_55364.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