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这不,在郑州儿子家住了没几天的张景顺又回来了。他说,城里住不惯,要在家里享受田园生活。
张景顺在家里的两亩地里建了个小果园,种上桃树、杏树、石榴树等果树,再养几只鸡、鹅和几头羊。饿了有蔬菜瓜果,渴了有新鲜的羊奶,累了剪串葡萄,坐下来翻几页书,练会儿吹笙……张景顺说,这不是梦,这是实实在在的小康生活。
和张景顺一样,许许多多的北水屯居民把发展蔬菜大棚作为奔小康的具体行动。
每天早上,被小康梦想唤醒的还有翟双居、闫改俊夫妻俩。
翟双居最近有些“飘”,从来不在家里吃早饭。
他每天早上6点半准时出门,到蔬菜大棚干一个小时活儿,7点半到陆家岭吃早餐。
哼着小曲唱着歌,幸福的生活乐呵呵,翟双居说,再也不用吃糠咽菜、睡小土屋了。
从原来揭开锅盖都费劲,到如今住上了3层楼房,家电一应俱全……翟双居家的日子越过越小康。
而帮他家走上小康道路的,正是夫妻俩精心呵护的4座蔬菜大棚。
从1990年两亩多的温室大棚起步,到现在占地10亩的蔬菜大棚,与其说这些年大棚里种的是菜,不如说种的是梦想和希望。
总阀一拧,几十个水龙头齐开,水肥一体化设施让每一垄菜都“吃饱喝足”、茁壮成长。
“有病虫害问题,手机一拍、视频连线,专家就能立马给咱支招。有了这些高科技,10亩蔬菜咱坐在家里就能拾掇明白了!”翟双居脸上难掩自豪。
大棚每年种两茬,黄瓜、西红柿产量高、好管理。“一般6月份种黄瓜,8月份就可以售出,一棚就能收入两万多元。”翟双居看着刚栽下的西红柿苗,掰着手指头算:“12月底就下果了,这一茬菜丰收以后,春节前,新一茬苗就又栽上了。”
忙惯了的翟双居,在蔬菜大棚外的空地里,种植了近一亩黄豆。“这地闲着也是长杂草,不仅不美观,还要费力铲草。别看这一点露天地,收入也有千把块哩。”
“到了采摘季,每天一两千斤蔬菜被城区的集贸市场直接拉走,供不应求。”翟双居说,“一年光种菜,收入就有十来万元。”
每到刮风下雨飘雪天,大棚里没活,夫妻俩就开上车到周边的景区转转。闫改俊摸着手上的金戒指笑了:“这几年手头没那么紧了,吃啥有啥,要啥买啥。”
“居委会目前有三分之一的居民从事蔬菜种植业。”牛和平颇为自豪地“晒”了这张成绩单:北水屯居委会已建成蔬菜大棚480多座,种植蔬菜650多亩,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6万元。
大家腰包鼓了,素质提升了,发展也更有思路了。
打造蔬菜种植专业村、规划屯寨仿古一条街,全面提升居委会集体收入,北水屯正阔步前行,走在小康生活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