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父母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待,费尽心思地培养孩子,试图帮助孩子找到一条通向成功的快车道。甚至有些父母通过包装孩子,帮助其“年少成名”。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出名要趁早”被很多人奉为圭臬。培养孩子,你认同“出名要趁早”吗?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中青报官方微博发起了此类调查,1816位微博用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50%的受访者不认同这一观点,16.5%的受访者认同,33.5%的受访者认为得看孩子的情况。
50%的受访者不认同“出名要趁早”
北京某高校大二学生张曦(化名)对记者说,他小时候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成绩数一数二,在一些比赛中拿过奖,学校老师、街坊邻里都知道他的名字。“但是我很少觉得快乐,因为没时间玩,也没什么朋友。”张曦坦言,进入大学以后,他发现成绩好的人并不少,“但我最欣赏有主见和有理想的人。他们往往会持续地努力,迟早会一鸣惊人。而我因为没有目标,学习动力减弱了”。
“前段时间又出现了一些‘少年天才’的新闻,我对此很怀疑。”在湖南长沙某银行工作的魏立新(化名)直言,这些“年少成名”的案例散发着“成功学”的气息,更像是一种包装手法,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中青报官微的调查中,50%的受访者不认同“出名要趁早”。
重庆市沙坪坝区青联委员陈志林分析,家长在育儿方面感到焦虑,有很多原因:
第一,有的家长自身缺乏安全感,对生活现状不满意,所以寄希望于孩子,想拼尽全力让孩子有个好前途。
第二,在育儿方面存在浮躁、攀比、急功近利的风气,有的家长希望让孩子走一些捷径来获得所谓的成功。
第三,家长育儿也存在随波逐流的心理。虽然很多家长刚开始认为孩子健康快乐最重要,但在育儿过程中免不了去比较,看到别人家孩子优秀,就可能着急,改变之前的想法。
第四,在一些家长眼里,孩子是属于父母和家庭的。他们没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会希望孩子尽快成功、光耀门楣。
家长要进行自我剖析,正视焦虑的原因
前段时间,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原生家庭的关注。陈志林受邀给家长剖析剧中的一些现象。讲座上,一个孩子让他印象深刻。“这个孩子是老师眼里的优秀学生。但是孩子告诉我,他觉得自己学习是为了给爸爸妈妈挣面子。成长在‘出名要趁早’‘成功要趁早’的教育观念下,孩子的内心是压抑、茫然的”。
陈志林指出,孩子的身心发展有一定规律,过于超前、超负荷的育儿方式,可能影响孩子人格健全。这些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其对周遭环境的认知逐渐增加,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就可能觉得之前是在为别人而活,内心压抑、委屈,更容易出现叛逆心理。另外,如果家长在育儿方面非常功利,为了孩子成功成名不顾一切,还可能导致孩子情感冷漠、不知感恩、责任感弱。
“不管是包装,还是确实智力超群,一些‘年少成名’的孩子确实能获得更多关注,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即便这样,他们也未必就能成为人生赢家。”魏立新认为,对于有天赋的孩子,家长应该给予正确引导,避免出现“伤仲永”的情况。孩子小时候不突出,家长也不应该着急,只要孩子懂得坚持,总会有收获的。
对于要不要用“出名要趁早”的观念育儿,33.5%的受访者认为得看孩子的情况。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孩子小时候养成好的习惯,对以后的发展有好处。所以家长在育儿方面感到焦虑、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陈志林提醒,家长在鞭策孩子时要拿捏好度,避免错误的心态和行为影响孩子。
他给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第一,家长要进行自我剖析,正视焦虑的原因,注意自我调节。家长首先要学会爱自己,然后要处理好和配偶等家庭成员的关系,再通过正确行为和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好的影响。如果家长自身能理性、平和、自尊、自信,面对孩子就更豁达。
第二,家长要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聆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应强求孩子拔尖儿,更不能教孩子为了成功去耍小聪明。
第三,家长要成为学习型的父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因材施教。家长可以为孩子设立一些容易实现的短期目标,帮助孩子实现,让孩子感受到每天都在进步。(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