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浅探

□李立政

配图选自网络

一、《列子》其书

李唐王朝崇尚道教,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御封《列子》为冲虚真经。《列子》遂成为道教经典之一,列子也被列入道家人物。然而,历史上《列子》一书却长期真伪难辨。

《列子》为战国时期列御寇所撰,历代多有编校和注释。西汉末年,刘向在《列子书录》中称:孝景皇帝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为此,刘向于内外书二十篇中,校除重复的十二篇,定为八篇,即《天瑞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汤问第五》《力命第六》《杨朱第七》《说符第八》,可惜刘向的这部书也没有保存下来。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版本,为东晋张湛的《列子注》八篇,与刘向校本以及《汉书·艺文志》“列子八篇”相同。

“贵人”多磨难,《列子》应如是。张湛在《列子注》序中说:自己的祖父早年和王弼一起逃难,曾经带走一些王家的藏书。所录书中,有《列子》八篇。及至江南,《列子》唯余《杨朱》《说符》《目录》三卷。后来,经多方收集,参校有无,始得全备。但唐代柳宗元《辩列子》质疑说,刘向博览群书,怎么可能把列子的生活年代搞错呢?故史学界多把张湛的《列子注》称作伪书。近年有学者既批张湛的《列子注》是杰出的伪书,又引伸说愚公移山是印度佛教的舶来品,这种说法似乎更为不妥。朱熹在《语类》中说得明白:佛经至晋宋间乃谈义,皆是剽窃老庄、取列子为多。故依据现有资料,我们可以确认《列子》为列御寇原著,经刘向校编、张湛重新整理所注。

二、作者其人

《列子》一书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了古代大量富有哲理的典故,至今为人们所熟知。仅《汤问》篇里就有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扁鹊换心、伯牙鼓琴、偃师造人、造父习御等。这些典故均可在王屋山区找到出处。这就说明作者比较熟悉当地的历史掌故。

《汉书·艺文志》在《列子》篇后批注:列御寇,亦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相传为上古炎帝烈山氏之后。《列子》开篇交代:“列子居郑圃,四十年无人识者。”列子一生淡泊名利,穷困潦倒,长期隐居乡下教书育人,因此生卒年代和籍贯均不详。郑圃只是郑国的普通乡村,应该不是具体地名,现在郑州圃田乡青龙山庄建有列子观。而《左传》记载,周桓王曾将洛都畿内温(今温县)、原(今济源)十二邑之田与郑,这就表明济源一带曾属郑地。因此,也不排除列子在此居住的可能。

郑穆公(公元前627年~公元前606年在位)是春秋中期郑国国君,而《列子》一书多有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事迹,刘向(或张湛)以为列子与郑穆公同时代明显属笔下之误。《吕氏春秋》记载:国相子阳听说列子是个大学者,在郑国整天忍饥挨饿,怕别人说他不爱惜人才,就慷慨送粮救济,列子却坚持不受。事后,他向妻子解释说,子阳是个偏听偏信的人,自己不能接受子阳的馈赠,不久子阳果然被国君杀掉了。《史记·郑世家》对此有记载:“繻公25年(公元前400年),郑君杀其相子阳。”《汉书·艺文志》称列子先于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表明列子生活的年代,应在孔子与庄子之间的战国初期。

《列子》书中多次提到其师壶丘子林。壶丘,地名;壶丘子,尊号;林,为其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壶丘这个地方可能出过一位学者。历史上的壶丘,春秋晋地,当在王屋山区晋豫交界的山西垣曲。壶丘,也作瓠丘,垣曲古城有丘如瓠(俗称葫芦)。王屋山前的古轵道则是华北平原通向山西高原的交通要道,自然方便列子与其师的相互来往。

张湛,字处度,生卒和籍贯同样不详;东晋学者,著名玄学家、养生学家,仕至中书侍郎、光禄勋。张湛一生著有《列子注》《庄子注》《文子注》《养生要集》等书,但多数遗失不全。其《列子》注本的内容多源于儒道法,不融佛教理论,是研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源头性文献。

张湛对《列子》遗漏部分进行补充校注,明显融入了王弼的思想。同时,他还采纳了魏晋玄学诸家观点,杂取《山海经》《淮南子》等先秦汉魏典籍,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属于自己的《列子》阐释体系,其中出现斧凿痕迹在所难免。了解《列子注》所体现的张湛思想,对深入理解愚公移山精神有重要意义。

三、愚公移山其事

宋代毕仲游《望王屋》诗:“感激愚公事,传从太古时。”这说明愚公移山的故事,自古以来就有了。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篇说:“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我们仔细分析其中一些关键字句。“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太行山北达燕山,西接王屋山,是我国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的地理分界,这里应指晋豫交界的南太行山;而沁河则是太行山与王屋山的地理分界。自禹划九州,太行、王屋古属冀州之地。王屋山封门关(春秋以后称轵关)是河东、河内、河南之“三河”交汇处。在古代,这周边先后设过垣县、阳城、轵县、沁水、王屋、济源等县。这样,太行、王屋二山,正好处在今天河南济源与山西阳城、垣曲之间,完全符合“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定位。而“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排除了西之垣曲。在晋之阳城看,太行、王屋是南山﹔在豫之济源看,太行、王屋是北山。文献辞典和历代地图表明,王屋山里外三重,是个较大山系,并非几座山峰,在山区生活自然会有“面山而居”“出入之迂”的困境。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必然要修通与外界连通的道路。王屋山前有封门古道(轵关陉),史称“太行第一陉”,“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所以,轵关陉应该是创作“愚公移山”的故事原型。

“北山愚公”的人物原型,则是王屋山区的吕三太。相传伯夷为炎帝裔孙,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为吕侯,族人遂以封邑为姓。王屋山人吕三太,性格倔强,气大如牛,人送外号“别倒山”。因大山阻隔出行不便,吕三太就下定决心带领族人开山修路,冬去春来,年复一年,终于挖通走向外界的道路。从此,吕三太被人誉为“老愚公”。列子在轵关陉云游,听说倔老头挖山的故事曾被商王成汤关注,便以寓言形式收入《列子·汤问》。

时世造就英雄,环境决定性格。王屋山孕育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众多创世神话,其内涵都是先民与大自然抗争奋斗,进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特别是老愚公骨子里那股不服输、敢拼搏的性格特征,对列御寇或张湛一定会产生重大影响。由于这些故事全都发生在王屋山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所以济源被授予“中国女娲神话之乡”和“中国愚公文化之乡”,这里的创世神话群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未完待续)

2020-08-25 □李立政 1 1 济源日报 c_55159.html 1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浅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