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

记者 王彬 刘永芳

俯瞰原庄村 李宾 摄

俯瞰王屋山,群岭起伏,林海厚绿。原庄村,就在这绿染的层林中间。

村子依山就势,农房错落有致。

走在村里,空气里透着甜味儿,四处望去是各种果树:柿树、山楂树、核桃树、无花果树……或长在道路两侧、闲散空地,或立在房前屋后、旮旯墙角,大多枝繁叶茂,挂果累累。

“都是这几年陆续栽种的,仅村内农户种植的果树就有6000多棵,人均10棵。村里免费提供树苗,谁种谁受益。”驻村第一书记王双牛介绍起来,说个没完。

“果树入村,是咱们打造林果特色村的重要一环。你看,这是侯士峰家,围着院子,种了核桃树和桃树。”

“快来,快来,屋里请!”侯士峰听着声音把我们迎进屋,落座,沏水,一盘大红鲜桃端到面前。

“房前种的,尝尝,甜着哩!”

“老侯,你种了多少棵树?”

“家门口种了20多棵,田里种了一亩山楂树、两亩皂角树,还有几分地种了黄甘李。”侯士峰回答。

“你咋想着种果树?”

“穷日子过怕了,虽说这两年靠着种小辣椒、搞蔬菜制种甩掉了穷帽子,但还想增加一项稳定收入,奔向小康。”侯士峰抿了口水,打开了话匣子。

“2013年,我媳妇得了脑梗,逢大娃娶妻、小娃上学,事赶一起,一下多了10多万元的账,成了贫困户。”侯士峰叹了口气说。

“蔬菜制种还好,有订单,但小辣椒价格不稳,忽高忽低。”侯士峰说。

原庄毗邻王屋山风景区,一个好产业就能让原庄搭上快速发展的“顺风车”。

原庄在思考,原庄在争辩。

“搞民宿,五里桥已经成气候了。”

“弄餐饮,谁也比不过愚公村。”

“挨着景区,咱们也要吃旅游饭。”

“林业部门帮扶就是咱村的最大优势。”

经过驻村工作队和大伙儿的反复讨论,原庄村把林业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

有了目标,原庄村的干部群众就有了方向。

(下转第二版)

记者手记

漫步王屋镇原庄村,看草绿花红、辨鸟语、闻花香。一路走来,一张张笑脸、一个个欣欣向荣的场景,都在昭示着这片土地的新生。

产业带贫增收,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别看林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但对原庄村民来说这是一个长效产业。从“靠山吃山”到守望“绿水青山”,如今的原庄村正描绘着精准脱贫的“生态画卷”。

村庄档案

原庄村位于王屋镇西部,与王屋山风景区相邻。2014年,原庄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15年摘帽,2018年底所有贫困户脱贫,2019年村集体收入12.5万元。

近年来,原庄村充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阔步走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先后被评为市级“四美乡村”、省级“森林乡村”。

2020-08-18 记者 王彬 刘永芳 1 1 济源日报 c_54844.html 1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