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钢铁年产50万吨特殊钢精品棒材工程进展顺利,小棒线即将顺利投产;豫光再生铅循环利用及高效清洁生产技改工程熔炼系统吹响竣工试产的号角;中国白银城入驻企业17家,华乐万洋、万洋鼎盛等相继建成投产;虎岭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入驻企业21家,精品线材、铂固紧固件等6个项目已建成投产……上半年,经历新冠肺炎疫情洗礼,济源工业再次跑出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这是示范区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示范区积极推进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化和组织结构治理“四大改造”攻坚任务,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
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示范区大型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7.8%,拉动工业增速9.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7.2%,拉动工业增速5.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增速位居全省第一。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复工率、复产率均达到100%,工业生产先降后升,二季度增速由负转正,并呈现出加快回升态势。
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内外经济疲软、下行压力巨大的形势,示范区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随时研判疫情发展形势,有效指导工业企业开展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使工业企业产能迅速恢复。
工业项目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抓手。示范区重点围绕产业实际,2020年谋划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21个,总投资85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41亿元。上半年,一批批先导性的、投资体量大、转型动力强的大项目加快建设。
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张战伟,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石迎军等多次深入重点工业企业,与企业领导班子座谈交流,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项目谋划建设情况,现场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还明确了今年十大产业转型工程,包括豫光再生铅循环利用及高效清洁生产技改工程、济钢装备大型化升级改造及年产50万吨特殊钢精品棒材工程、金利铅基多金属固废协同强化冶炼产业化示范项目、金马能源焦化设备大型化改造项目、富泰华智能化园区项目、清源水处理年产18万吨水处理剂扩建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对产业链延伸具有重大意义。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