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生态修复,让济源“颜值”越来越高

记者 宋明洁 通讯员 李亮

8月,太行山深处,满目苍翠,鸟语花香,处处都是美景。山下,跳动于树林间的太行猕猴,成了摄影爱好者镜头中永远的定格。就在这样一幅美好画卷中,记者跟随示范区林业局工作人员来到了下冶镇沿黄生态涵养带困难地造林现场。

这里位于济源城南50公里处,放眼望去,一道道山梁上,一排排鱼鳞坑沿等高线呈“品”字形排列,布满了座座山头。“今年年底,这片以砂砾岩为主的荒山就要全部种上树。再过几年,这里就再也看不出水土流失的痕迹,变成全域旅游的目的地了。”示范区林业局生态修复科科长王瑞静满怀希望地说道。

随着车继续往西前行,记者一行来到大峪镇三岔河村。这里曾是济源困难地造林的典型。10多年前,这里荒山一片,不见草木,群众最常念叨的一句话便是“山上和尚头,谁看谁发愁”。但现如今再来到三岔河村,看到的是满目苍翠,荒山变绿地,山村成园林。村民高兴地告诉记者:“你看这里现在满山都是侧柏,已经看不到石头山了。春天山桃开花的时候,我们这里到处都是游客,可热闹了!”

生态修复是保护黄河生态涵养带的重要举措。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持续加强生态保护,济源在市区、乡村大手笔增绿扩绿。目前,济源森林覆盖率已达45.28%,位居全省前列,实现水土流失治理率在85%以上,黄河主河道济源段的水质常年定性评价均为“优”。

2019年开始,济源启动了城郊造林绿化工程。这是济源有史以来平原绿化力度最大的国土绿化工程。济源对城郊1.5万余亩流转土地,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要求,通过常绿和落叶树种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防护林、休闲观赏林、城郊森林公园、精品牡丹园和旅游特色小镇。

济源现已建成了以克井森林公园、北海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大型郊野森林公园,以济水源千亩牡丹园、本土树种园等为代表的全域旅游示范公园,以北海樱花园、小庄玉兰园等为代表的生态观光休闲园,以太行红豆杉林、青檀林为代表的珍贵树种观赏园,以胡桃林、水曲柳林为代表的高档经济用材林,整体上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清晰、各具特色、联动发展的城郊造林绿化格局。

城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济源处处呈现出一片草色青青、花木繁茂的景象。但生态修复,不仅仅是简单的复绿,更重要的是生态功能的修复。

今年3月,在河南省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启动了黄河湿地保护项目,将生态修复和科研监测紧密结合,科学修复退化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50公顷的渣场、养殖场经过生态修复后变身湿地,造福当地群众,有效改善了黄河流域鸟类栖息湿地生态环境。

此外,济源还大力做好“以水润城”文章。投资4.94亿元实施的小浪底北岸(济源)灌区工程,成功将黄河水引入城区,对济水西源、蟒河、万阳湖、苇泉河等进行生态补水;建设了屯水公园、蟒河公园、龙湖公园等河湖公园,实现了“济水复流、古泉复涌”,河湖水系自然连通。

“在建好生态工程的同时,也要当好生态卫士,争取把济源装扮得越来越靓丽。”示范区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白林可告诉记者,这一项项有力措施的落地实施,让济源更加生机勃勃:太行山中,6只金钱豹建立了稳定的种群;16只鸟中“大熊猫”黑鹳同框出镜,红腹锦鸡、勺鸡等野生动物常常“做客”百姓家中……济源正以越来越高的“颜值”,展现在世人面前。

2020-08-15 记者 宋明洁 通讯员 李亮 1 1 济源日报 c_54790.html 1 生态修复,让济源“颜值”越来越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