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史丽娜)记者从示范区近日出台的《关于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获悉,济源把工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做优“老字号”、做大“原字号”、培育“新字号”,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和中高端化方向发展,持续提升工业在济源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使济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型材料强市转变。
关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意见》提出,围绕有色、钢铁及装备、化工、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推进产业向创新链的中前端、价值链的中高端、产业链的后末端发展,着力打造有色、钢铁及装备、化工三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和百亿级食品饮料产业基地。
关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意见》提出,重点培育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航天科技、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
就如何推动济源工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主要任务是加快龙头企业培育,支持鼓励豫光集团、济源钢铁、万洋集团等重点龙头企业围绕自身产业链转型升级,围绕主业加快延链补链,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着力打造“百年老店”;加快技术创新,不断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平台建设、机构建设、人才引进;加快基础能力提升,实施工业基础再造,重点推动济源具有优势的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率先实现突破,实施技术改造工程,加快新一轮企业大规模技术改造;加快产业集群集聚,推进产业链条延伸,促进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产业链韧性,推进集聚(开发)区二次创业,修编产业集聚(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完成市域产业集聚(开发)区规划纲要编制;加快融合赋能工作,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实施两业融合工程,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加快区域协同发展,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布局重大产业项目。
《意见》还提出,到2022年,工业增加值占济源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在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2%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左右。到2025年,产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6家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企业,实现济源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