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他风雨无阻,用脚步丈量济源土地,踏遍山山水水,绘就济源地籍图谱;28年,他坚守岗位,心怀赤城系国土,苦钻业务、扎实工作,为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籍科科长杜延伟把全部的热忱都奉献给了国土事业,曾先后获“全国地籍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创先争优先进个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先进工作者”“2019年河南自然资源系统出彩先锋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把所有的爱都写在了济源这片熟悉的土地上。
“自1993年从事这项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地籍科,就没有挪过窝儿。”谈起近30年的工作经历,杜延伟这样自嘲道。虽是自嘲,但在同事看来,杜延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扎根地籍,二十八年如一日奋战在地籍管理工作第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能打硬仗、善打胜仗,是同事公认的业务骨干和能手;他凭着扎实的法律法规功底和实际工作经验,妥善处理土地纠纷和信访案件,有效维护群众合法用地权益;他熟悉基层实际情况,各类数据了然于胸,被同事誉为地籍管理的“活档案”“活地图”。
“地籍管理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耕地、林地、荒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都要有明确的划分,不然就会造成国有资源的流失。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土地权属纠纷,既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杜延伟表示,为了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他在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土地管理政策、专业法规知识的同时,认真研读有关土地管理方面的书籍、报纸杂志,作了大量的读书学习笔记,从而使自己既精通地籍管理业务工作,也在示范区土地登记、发证、土地变更调查等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积累了丰富的地籍工作经验。
也正是因为这种工作特性,杜延伟形成了细致、沉稳、谨慎的性格。在面对土地权属纠纷引发的社会矛盾时,他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原则,以化解矛盾、社会和谐、老百姓安居乐业为宗旨,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工作人员,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共同调解处理宅基地纠纷、国有土地使用权纠纷、国有与集体土地纠纷,多方沟通协调,合理合法给予确定,有效维护了群众合法用地的权益。
“其实当初也不是没想过离开地籍科,第一次轮岗时,第二次土地调查来了,第二次轮岗时,宅基地确权来了,就一直干了下来。时间长了,就感觉成了一种责任。”杜延伟说。
2006年3月,杜延伟调整为局地籍科科长。这次调整,与其说是工作需要,不如说是临战受命。此时,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即将全面展开。济源体制特殊,挑战这个时间长、战线长、系统性强、专业性强的超大项目,非他莫属。
杜延伟白天陪同作业单位人员到现场调查测绘,及时了解情况;晚上召集作业单位人员讨论,逐一清理存在问题,及时拿出解决方案,确保不误工期;对一时无法解决的,与上级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处理。
长时间的工作,“剥夺”了杜延伟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他一肩挑着家庭重担,一肩扛着工作重责,充分地履行了一名国土工作者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家庭的责任。随着济源第二次土地调查各项工作的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杜延伟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都说没有干过国土调查的国土人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地籍管理是一项基础性业务工作,没有突出的成绩,但是不可或缺。我很幸运,经历第一次土地调查的结尾,并全程参与了第二次、第三次土地调查,图斑、影像汇聚成一张图,形成数据库,城市的规划布局、经济发展都要靠它。看着济源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我感觉很满足,很自豪,我的工作在其中贡献了一份力量。”杜延伟告诉记者。
因为清楚地知道真实可靠的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对满足各行各业需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三调负责人的杜延伟不敢懈怠。他说,三调工作刚开始时有“三难”:一是中标方因为不是本地人,对各类土地分类及容易判断错的地方不清楚,比如原来的五三一、一分部、国有林场等。二是济源山区多,国家遥感影像对一部分隐蔽的地类是看不清楚的,比如林地,它的下面实际还有建筑物,作为三调办对这一块地类就必须了如指掌,每一块地类都不能遗漏,并且还要和村干部、村民对照工作图逐区域、逐范围进行核实。三是对没有道路的地块,要亲自到现场了解地块和属性,有时一个来回就六七个小时。杜延伟介绍,从2018年三调工作开始至今,一年多来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野外工作。
当前,第三次土地调查已临近尾声,杜延伟作为该项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参与者,带领三调工作人员走遍了济源的每一寸土地,以12万个图斑地块成果绘制出了一幅精致细腻的济源“山水林田湖草”工笔画。未来,三调成果将陆续走入各级政府事务管理和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为城市规划布局提供决策依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耐得住严寒,测大江南北;熬得过酷暑,绘锦绣河山。多年来,杜延伟始终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平凡的职责,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积极为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