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陶”花源里话发展

记者 杨文娟 牛曦阳

陶山村貌 赵峰 摄

早上5点多,陶士河就起床了。惦记着猪舍,这位曾当过3年兵的老人脚下生风,步伐矫健。

猪舍就在房后半山坡,几步路就到了。灯光昏黄,老陶并不在意脚下,只见他一把拎起半布袋饲料,挨个倒进猪槽,饿了一晚的猪撒欢似的跑过来,足足30来头,头头膘肥体壮。

趁着这空档,老陶跳进猪圈清理粪肥,一股特殊的气味顿时升腾,老陶却面不改色,心里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

“过几天村里观摩,那可是大事嘞,猪圈里头忙完早点去‘上工’。”一边想着,老陶加快了手上的动作。

老陶提的“上工”是村里为贫困户提供的公益岗,清理杂草、打扫卫生,活不重,就在家门口,农活、养殖不耽搁,老陶一合计就应了下来。

“这几年村里帮我贷款,扩大养殖规模,再加上几亩地,一年收入3万多,可中!”老陶乐呵呵地算着账。

不过,虽然脱了贫、有了盈余,老陶并没有停下奔波的脚步,“儿子去年在外打工摔住脑,快见好了,下一步还要成家,村里搞乡村旅游,我也要趁着机会再发展”。

陶山村山清水秀,64岁的陶士河祖辈生活在此,这片山水有陶士河儿时的记忆,也曾经满是现实的无奈。

“山高土薄石头多,过去的日子过得不行。”提起当年,老陶直叹气,尤其吃水更困难,天不亮就得去担水,一趟担下来俩小时,庄稼更是全靠天。

种地不行,出去打工。年轻人都走了,全村209户,如今常住人口仅50来户,且多是老弱病残。

守着好山水,咋就过不上好日子?驻村第一书记刘召唤来到陶山后,心有不甘。他跑遍了村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沟。

见过世面的刘召唤觉得,陶山村缺的不只是水,而是一条路,一条让风景变“钱景”的致富路。

提升灌溉、完善电网、拓宽道路、改建步道……环境变美了,商机也来了。秀美的黄河风光,散落的废弃石窑,都成了资源。中央电视台来了、河南卫视来了、作家、摄影师全来了。

直到签完转租协议,王有聪和陶小京夫妻俩还是将信将疑:“就我家那两孔废窑能生钱?”陶小京不隔天地去溜达,活了72岁的她像个孩子似的讲述着她的新见闻:“窑洞上加盖了二层,四面透明大落地窗”“听说是个咖啡屋,家具都进了”……

一道风景带火一条产业链,山里纯天然的农副产品身价大涨。村里趁热打铁注册牛郎地商标,成立汇智农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全部加入。通过对周边资源的整合,合作社开发富硒面粉、石磨面粉、红薯粉条等特色农产品,短短几个月销售30多万元,年底就兑现了给贫困户“分红”的承诺。

让村里人期待的好项目也接连上马。

最近几天,想要在村里找到党支部书记陶建平有点难。陶山村小辣椒加工厂正紧锣密鼓地施工,连排全透明玻璃厂房,集生产、加工、包装、晾晒、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外观复古又时尚,和陶山风貌完美契合。

为了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这位40岁的村干部,开着私家车往返于陶山和市区的中盛、联洋、西关等多个建材市场,比价格、看设计、定设备、购材料。

“不隔天地跑,这油钱都顾不住吧!”记者打趣道。

“工期催得紧,大伙儿也都等着呢,再说咱不干是不干,既干了就要干好!”轰隆的机器声中,陶建平提高了音量。

村干部带头干是陶山项目发展的优良传统。翠绿的大山深处,1600多只跑步鸡正在林地里撒欢觅食。这是今年5月合作社新上的土鸡养殖项目,再有两个月,头茬鸡就成了,而养殖场却还没找到真正的“主人”。

“鸡苗刚买回来时,太娇嫩了,村里人捋个遍,没人能干。”刘召唤苦笑了一声。正当大伙儿犯愁时,监委主任陶建国一拍大腿,“我们夫妻俩代管,头茬鸡成了再转给合作社!”

“土鸡蛋配合着土鸡,通过咱的电商平台,不愁卖!”群山沟壑间,陶建国媳妇笑声爽朗,回声不绝。

落日余晖下,下了工的陶士河站在自家的窑洞前,憧憬着改建后的美好;黄河三峡最佳观赏高地,已经在市区定居了的陶文中正翻新着院落,畅想着啤酒烧烤农家乐的自在;村里9月底将通车的新公路,20分钟直达高速,将载着陶山的特产和风景,载着陶山的希望和梦想,飞到世界各地。

记者手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刻在陶山村入口红色广场石墙上的10个字,鲜艳醒目,迎接四方来客。

黄河最美在三峡,三峡最美在陶山!陶山真的很美,走进陶山,绿意萦绕,石窑古朴,空气中透着鲜味儿。

这样的好风景却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未给当地带来任何发展红利,甚至“到处都是穷窝窝”。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陶山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蜕变的新机遇。

一路走来,我们在陶山没有看到闲逛的村民,他们都在忙自己的“事业”,规划自己的未来。我们所感受到的,正如第一书记刘召唤反复向我们强调的,“现在陶山最大的变化就是信心!”

心中有梦想,脚下就有力量,未来才有方向。通往村里的公路、咖啡馆、图书馆、乡村酒吧马不停蹄开工建设,陶山村正以一种朴素而惊艳的变化,向大山之外的广阔世界迈进,向人们讲述着“陶”花源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故事。

村庄档案

陶山北依王屋、南临黄河,被黄河三峡呈U字型紧裹其间。

陶山是建档立卡贫困村,209户95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109人。脱贫攻坚中,完善村里水、电、路、旅游公厕、观光写生步道等公共基础设施,结合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景观优势,确立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以打造“摄影、写生、康养、研学、”4个基地为目标,规划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并据此开展第三产业和沟域经济发展规划,逐步拓宽村集体产业发展路径。

2016年,陶山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3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陶山带贫合作社初见成效。如今,陶山已走上一条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陶山曾先后获得河南省旅游特色示范村、2019年市级卫生村、2019年市级文明村、济源市“四美乡村”等称号。

2020-08-03 记者 杨文娟 牛曦阳 1 1 济源日报 c_54128.html 1 “陶”花源里话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