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个抖音视频爆火:一对父母,父亲身高1米6,母亲1米68,儿子身高1米94。孩子母亲坚定地认为,要不是让孩子6岁起学游泳,孩子不可能长这么高。
这段视频引起众多家长对孩子身高的讨论。父母都想让孩子拥有理想的身高,但很多人把孩子的身高归结于遗传因素,以至于很多父母忽略了孩子身高增长的后天因素,错过孩子身高管理的最佳时机。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遗传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黄晓燕来为您解码孩子身高的秘密。
遗传因素约占70%
经常有人说:“父母高,孩子未来一定高。”对此,黄晓燕解释,儿童身高发育的影响因素中,虽然父母的遗传因素占60%~70%,但除遗传之外,还有疾病、营养等影响因素。此外,运动、睡眠、心理以及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孩子身高存在差异。所以,父母高,孩子未来不一定高。
遗传身高怎么计算?黄晓燕表示,以下这个公式可以预测下一代的成年身高(在父母以及孩子都无其他疾病干扰情况下):
儿子成年身高(cm)=(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
女儿成年身高(cm)=(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
孩子生长发育不能靠“等”
民间有种说法:“二十三蹿一蹿”。这使得很多家长采取“等待”态度。黄晓燕说,这种说法不科学。“晚长”,医学上是指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如果青春期前孩子身高落后太多,是否“晚长”应由专业医生作出判断。
黄晓燕称,实际上,18岁以后还显著长高的案例是非常少见的,而且多为严重发育迟缓。孩子的青春期,也就是身高迅速提升的时间比家长们想象得要早。有的甚至7岁就开始了。这意味着,如果家长干预过晚,便可能错过孩子身高的快速生长期。
黄晓燕说,如果通过检查确认孩子骨龄较年龄超前,身高、体重过早快速增长,可能就是性早熟的早期表现。性早熟的孩子体格提前发育,生长期缩短,青春期进程加速,骨骺闭合也会提前。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第二性征的发育情况,看其是否出现性早熟。
13岁是重要“分水岭”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数据显示,中国儿童发育迟缓人数仅次于印度,位列全球第二。面对这样的状况,黄晓燕期望,未来更多的孩子提早行动,从小建立身高管理的习惯和计划,更多发挥后天潜力实现优势成长。这需要广大家长以及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
黄晓燕表示,儿童身高的生长是一个连续过程,身高管理的前提是家长实时精准监测孩子的身高指标,为进一步对孩子进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黄晓燕表示,家长要想让孩子长高,要有具体的增高手段。所有增高手段本质上就三种,一种是营养补充,一种是运动锻炼,还有一种是保证充足的睡眠。(马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