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花娟位于富士花园的家,虽只有50平方米,但布置得很温馨。客厅,布艺沙发和玻璃茶几上散落着孩子们的课本和玩具;主卧,色调朴素,干净整洁;次卧,一张黄色的上下铺儿童床既好看又节省空间。一双儿女绕膝打闹,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为了方便孩子上学,去年底,高花娟和丈夫尚龙虎在富士花园申请了一套公租房。今年3月份,一家人开开心心地搬了进来。
“以前想都不敢想,能进城过上好日子。”高花娟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但夫妻俩奋斗的脚步并未停歇。半个月前,尚龙虎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前往河北省打工,在妻子眼中,“他比以前更加勤奋了”。
年近不惑的高花娟,是邵原镇刘下沟村人。
刘下沟坡地多,地块儿小而分散,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村民收入较低,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
2017年,本就不富裕的高花娟,又遭遇丈夫病故,生活陷入困境。高花娟一家因此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高花娟不仅享受了一系列暖心扶贫政策,而且在镇政府谋得了一个公益岗,每个月有1700多元的稳定收入。工作有了着落,生活有了保障,高花娟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日子有了盼头,热心肠的村民开始给高花娟物色起对象。不久,邻近姜疙瘩村的单身小伙尚龙虎,走到了高花娟的面前。
尚龙虎同样也是贫困户,这让高花娟心里直嘀咕。两个贫困户在一起,能把日子过好吗?
几个月接触下来,尚龙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高花娟的心。她病了,尚龙虎跑前跑后,端水送药;农忙了,尚龙虎替她下地干活;孩子上学路途远,尚龙虎负责接送。
2019年底,尚龙虎拿出打工积攒的3万元钱,给高花娟还了外债。这彻底打消了高花娟的顾虑。
交谈中,高花娟的手机响了,看到屏幕上那个熟悉的名字,她笑着接起电话:“家里一切都好,我想做凉菜生意。咱们一起加油干,把日子过得美美的。”这是丈夫打来的电话。
丈夫知冷知热,孩子乖巧懂事,事业有了眉目,生活有了奔头,现在的高花娟俨然成了人们眼中最幸福的人儿。
看到一个个“高花娟”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驻村第一书记王显光非常高兴,但并不满足。走在新修的水泥路上,他琢磨着下一步乡村振兴的“大动作”。
“王书记,去哪呀?”村民刘登学扛着锄头,笑呵呵地迎面走来。
看到刘登学,王显光趁机询问他家生活和农作物生长情况。俩人每次见面,都聊着同样的话题,但每次都有新内容。
“大孙女毕业了吗?”王显光问道。
“今年就参加工作!”刘登学放下锄头,高兴地说。
“老刘现在可开心了,培养了两个大学生,嘴都合不拢了。”王显光笑着打趣道。
刘登学和大儿子刘国政曾经都是刘下沟村的贫困户。父子俩数十年如一日,本本分分守着土地过日子。(下转第二版)
记者手记
“俺村的干部对群众真贴心!”
这是高花娟称赞王显光等党员干部的话,朴实,透着真。这话发自肺腑,也是全村群众的心声。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刘下沟村人不仅完全脱贫,而且大步奔向小康。山里的群众是淳朴的,也是勤劳肯干的,靠着自己的双手,在优质林果、蔬菜制种等特色产业上下足绣花功夫。刘下沟村多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使得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发展的精气神越来越足。
每个人都有一个家。王显光家中上有多病的父母需要侍奉,下有两个孩子需要照看,如今这些家庭重担全都压在妻子肩上。为了大山深处这一方父老乡亲,王显光扎根刘下沟村,一心扑在脱贫攻坚工作上。3年来,村里的产业多了、村民富了、村庄美了,王显光却黑了、瘦了,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
村庄档案
刘下沟村,位于邵原镇西北部,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全村270户1096人,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18年底整村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刘下沟村创新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目前,村里的主导产业为蔬菜制种,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蔬菜制种和外出务工。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838元;村集体收入27.6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5.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