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进入了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除炎热外,近日还出现多雨天气,气候潮湿闷热。那么,这个时节应该如何养生呢?
食疗养生:饮食有节防伏泻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自古以来,济源就有“大暑三伏饮凉茶”的习俗。中草药煮成的凉茶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除了喝凉茶,还有哪些饮食可养生呢?示范区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郑丽表示,夏季是消化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的量应以适量为宜。
“‘大暑’节气高温闷热,又多有暑雨湿气,易耗津伤阳,更要重视健运脾阳。此时养生,关键在于忌凉。”郑丽说,若贪吃冷饮,脾阳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导致各种胃肠疾病,尤其是民间所说的“伏天泻”最为常见。“伏天泻”以暑天腹泻为主要表现,常因饮食不节或饮食不洁所引起。
因此,暑热天气尤其要注意饮食卫生,以熟食、温食为主,隔餐食物应彻底加热,少吃或不吃生冷、冰镇食物。如已发生“伏天泻”,可服藿香正气丸、整肠丸等药物治疗,不可滥用止泻药,若腹泻症状较重、病情复杂应及时就医。
居家养生:调养心神,预防“情绪中暑”
“大暑”节气,强降雨来袭,要注意居家环境的除湿。
在家中,大家可以打开空调的除湿功能;熏点艾灸条可以燥湿;及时更衣,潮湿、出汗或者淋雨的衣服要及时换洗。
郑丽表示,高温酷热的天气里人们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这也被称为“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年老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提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气、着急等极端情绪,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
运动养生:少动多静,时间宜选早晚
由于天气闷热,不适合做太过剧烈的运动,尽量少出门,即使要出门也不要让自己置身于露天环境之中。但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排除湿气,所以适当的健身还是有必要的。
运动宜选择在气温相对不高的清晨或傍晚进行,要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动阳生热,泄汗太过而致气津耗伤。对于体健者,运动强度以运动后适量出汗、身体有舒服的畅快感为度;中老年人则以活动时不感觉疲乏为度。可根据各人身体情况及喜好选择散步、爬山、游泳、太极拳等运动方式。
此外,中医养生讲究“冬病夏治”。郑丽提醒,“大暑”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节,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冬季易发作的慢性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如有上述慢性疾病,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