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一个特殊的战斗群体,他们深入群众中间,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带领困难群众想办法、找出路、干实事,与乡亲们同甘共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驻村第一书记。他们俯下身、沉下心,当好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他们带着“不出成绩、决不收兵”的扶贫情怀,扎根农村,取得了哪些成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新打算?这些都是广大读者所关心关注的。
即日起,本报推出《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专栏,带领大家走近这些驻村第一书记,听他们讲述扶贫路上的那些事儿。
“叔,咱家今年又种了几亩玉米?孩子们现在工作咋样?有啥需要帮忙的您尽管说。”7月14日上午,在下冶镇南桐村党群服务中心,驻村第一书记石亚栋正在向村民邓小虎了解上一季度的家庭收支明细。“4亩小麦产了2600斤,又种了6亩玉米,俩孩子每月都有固定工资,再加上你帮我找的巡河员的工作,一个季度算下来人均收入小一万呢。”邓小虎脸上带着笑意,话语里全是满足。
听了邓小虎的回答,石亚栋也露出了笑容。他低声向记者“炫耀”起来,“瞧瞧,这以前可是村里的贫困户,现在他家的年人均收入有3万多呢。你看,收入高了后,明显感觉到他的底气足了。”
脱贫户的底气足了,石亚栋笑得更开心了。
2018年3月,团市委副书记石亚栋来到南桐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机关到农村,经过2年多的磨炼,这个“80后”帅小伙已经从一名农村工作的“门外汉”变成了为民解忧的“娘家人”。
“来了,咱就得踏踏实实为村里做点事儿。”石亚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没头脑”到“一门清”
离开机关,初到南桐,面对崭新的工作环境,石亚栋一筹莫展,无从着手。
一方面,家里的两个孩子都还小,石亚栋放心不下。“小的不到1岁,大的刚上小学,妻子还得上班,最担心的就是孩子没人照顾。”另一方面,从来没有接触过扶贫相关工作,石亚栋心里没底。“虽然之前也接触过各行各业的人,但要跟村里这么多老百姓打交道还真是不太适应。”
可既然来了,就得干,还得干好、干出成绩。石亚栋深知自己驻村工作经验不足,为了让自己尽快进入角色,他积极向村两委干部请教,到村民家中走访,全面了解情况。
“到了村民家,打招呼的话说完了,下面就不知道该说点啥了。”提起刚进村走访时的窘况,石亚栋颇有些不好意思。为了能和村民“有话聊”,他开始熟读各项扶贫政策。“把党的有关政策告诉老百姓,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正确看待自家面临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白天,村民们在地里忙活,石亚栋就认真学习。到了晚上,村民们回到家,石亚栋的入户走访工作就开始了。每到一户,石亚栋都把家庭情况、具体困难详细记录在自己随身带着的民情日记上,谁家生病住院需要报销,谁家创业需要资金,谁家孩子上学……
两年多的时间里,石亚栋的民情日记换了好几本,每本都写得满满当当。“这样就不会忘了,再回访的时候还能有个参考。”石亚栋说,群众利益无小事,本子上的琐碎事也都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把这些事情都解决完了,才算给老百姓有个交代。”
从“零收入”到“腰包鼓”
“2014年,南桐村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2016年底,南桐村实现贫困村‘摘帽’。2017年底,村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虽然村里已经脱贫,但在石亚栋看来,脱贫摘帽只是一个新起点。“我们驻村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精神富起来,日子火起来。”
村里没有集体收入,基础设施不完备,村容村貌有待改善。面对这样的南桐村,如何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提振脱贫户的致富信心,成了石亚栋思考的重点。“和村两委干部商量后,我们确定了‘脱贫攻坚、产业为基’的发展总思路。”石亚栋说,“西部规划发展林果,南部规划建设肉牛养殖项目,北部规划建设绿色有机农业示范田。同时,继续发展蔬菜制种和小辣椒。”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