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砚瓦河畔致富忙

记者 王彬 刘永芳

这是记者日前航拍的大峪镇王庄村汽车主题公园。记者 李浩 摄

村庄档案

大峪镇王庄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地处济源西南山区约26公里,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共有165户602人。脱贫攻坚中,在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扶持下,王庄一方面以“两个确保三项资金”为重点,坚持志智双扶,因户施策,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17年底,王庄脱贫摘帽。2018年4月,王庄成功挂牌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8年底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19年底前全部脱贫退出、人均纯收入达到14771元。2020年,村集体和社会资本在村里投资兴办的企业发展到10个,集体资产突破400万元、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

一头黄牛不紧不慢地走在山路上,膘肥体壮。牛的后面跟着主人黄根全,他也不急不躁。每天,或是早晨,或是傍晚,老黄都要赶着牛出来放养。

路边是砚瓦河,王庄村依河而建。村头有两座房屋相连:一座老房,土坯墙、黑木梁;一座新房,青瓦白墙,楼上楼下,瓷片贴满,水泥轧地。这两座房的主人都是老黄。老黄说,能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得从这头牛说起。

老黄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工作队进村后,想扶持他搞种植,老黄直摇头,嫌风险大;给他规划产业发展,他又连连摆手,认为不靠谱。说到底,是没本钱,更是心里没底气,挣得起,赔不起。

王庄村养牛的人不少,收益也不错。驻村第一书记任云飞便和老黄商量,帮着他买头母牛,好好侍弄,生下个几头小牛犊,卖了钱增加收入。老黄思虑半天,觉得这比较划算。

几经考察,牛买了回来,肚子鼓鼓的。老黄认定,里面至少怀着一头小牛犊。可几个月下来,牛依然没有生产的迹象,村里的养牛能手帮着看后,说那是一头发福的老牛。老黄有些懊恼,却也很快释然,“毕竟干什么都不可能顺顺当当”。

从此以后,老黄更加小心翼翼,像护着娃一样精心照顾。牛也争气,先后下了两头小牛犊。去年冬天,老黄将老母牛卖了9000元,留下的两头打算找机会再出手。

(下转第二版)

记者手记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产业扶贫是主旋律,是主攻方向,也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主要抓手。近年来,依靠绿水青山优势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砚瓦河畔涌现,帮助万千王庄百姓脱贫奔小康。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让王庄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生动注脚,也带来了亮眼的脱贫“成绩单”。

采访中,记者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村集体经济壮大带给村民们的偌大底气,也能够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感受到奔小康的迫切之情。村子变美了,家门口就业机会增多了,收入稳定了,幸福生活也开始了。努力奋斗的脱贫户、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无一不在告诉大家,脱贫只是起点,要往乡村振兴大路上“奔”。

2020-07-17 记者 王彬 刘永芳 1 1 济源日报 c_53333.html 1 砚瓦河畔致富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