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漫谈山西洪洞移民与济源聚落地名

□酒同文

浩瀚大海有源头,参天大树有根须。我们华夏民族以祖籍地和姓氏为纽带,追根溯源,传承文明。祖籍地家家都有,听起来很平常,但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年,毛泽东主席谈历史研究时曾说:“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著名作家、民俗家冯骥才在《地名的意义》一文中曾对地名的意义有这样的表述:“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真正的诞生,地名是一个地方特定的文化载体,一种牵动着乡土情怀的称谓。”由此可以看出,弘扬家谱、族谱和地名文化,不仅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也是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尊重、对未来的负责。

山西洪洞移民因由

史载,元代统治者进入中原后,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对汉族人民进行残酷镇压。至元末,由于统治阶级腐化堕落,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河南、安徽先后爆发了以刘福通、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出兵江淮,进军山东,收复河南,西入关中,北占北平,最后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了明王朝。明初,因战争频仍,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中原大地许多名城重镇、富饶乡村变为废墟。《明实录》载:怀庆府一带村庄“十室九空,田地荒芜,积骸成丘,道路榛塞,人迹断绝”。大批聚落地名随之消失。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为了改变这种凋敝不堪的景象,巩固其政权,采取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同时,为恢复因战争和自然灾害凋敝荒芜的山川田野,实行了迁民政策。据《续文献通考》载,从明太祖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至明成祖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50年间,自山西向外的大规模移民就有18次之多,人数有上百万人,迁民地域遍布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陕西、江苏、甘肃、内蒙古等18个省(区)500多个县。其后,有的又辗转迁徙,漂泊万里,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有的甚至漂泊海外,并在异域繁衍生息。

洪洞大槐树下,我的故乡我的家

俗话说,故乡难离,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要老百姓舍离故乡迁往他乡,不是说走就走的。为了迁民顺利,明政府设置骗局,在当时移民的汾州府、沁州府、辽州府、潞州府、泽州府、平阳府等州府县衙广贴告示,晓谕乡民:凡不愿迁民者,限三日之内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领取免签证;愿迁民者可在家等候。于是,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披星戴月、昼夜兼程,犹如百川归海,从四面八方纷纷赶到大槐树下。几天之内,这里就云集了数十万人。老实的庄稼人还未喘过气来,便被官兵团团围住,这才知道上了官府的大当:愿移也得移,不愿移也得移了。此后,明政府在洪洞县城北广济寺设立迁民机构,派人集中扣押移民,并强行办理移民登记签证手续,“凭照川资”,整编迁送。

虽说移民在当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均衡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对于被迫迁移的老百姓来说,抛妻别子、背离家乡,离开祖祖辈辈生活和耕耘的土地是何等的痛心疾首啊!当他们被官兵绑起来,连成长队,押解迁往他乡时,移民们呼天嚎地,面对家乡长跪不起。但迫于官兵的打骂,他们只得含悲忍痛、收心绝念、折槐为记,一步三回头地含泪踏上去往他乡的道路。

传说,当时在移民的途中,人们仍幻想有朝一日能再返故土,为便于确认,便把小脚指甲剪成两瓣。也有人说,是押解的官兵怕移民逃跑而做的记号。时至今日,人们的小脚指甲凡是两瓣的,据说都是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有“脱履认乡亲”之说。而“解手”一词以及人们走路时习惯性的背手动作,据说也源于此。在押解途中,由于手脚被绑着,移民要大小便时需向押解官兵禀报:“老爷,我要撒尿,或我要拉屎,请官人解手。”次数多了,就简化为“老爷,我要解手”。于是,“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同义词了。而人们的背手习惯,是由于当年移民途中,被长时间绑着走路形成的习惯动作。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传了600多年的歌谣,曾让多少移民中原齐鲁、江南塞北乃至漂泊海外的槐乡子孙后代流下了思乡泪水!

因移民迁徙得名的济源聚落地名

济源地处山西高原通往中原之要冲,又有古轵道之便,为山西移民迁往中原乃至齐鲁江淮的必经之地。加之济源山水秀丽,自然条件优越,不少移民到此便向押解官兵申请择地而居,占地立庄,建造新家园、新村庄,并给这些新村庄起了动听上口、寓意希望的村名,从而使因连年战乱被毁的济源聚落得到了初步的恢复、发展。

据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民政局第一、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查阅的家谱、族谱、墓志、碑碣、村志记载,济源人口十有八九为明洪武年间来自山西洪洞县的后裔。其聚落名称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为使人们了解移民所得地名背后蕴含的地名文化、孝亲理念,“知来路、明去路”,激发济源人的爱国爱家情怀,现对聚落地名的形成作以简要介绍。

轵城镇周楼村的由来如下:周姓始祖从洪洞县移民济源后,因思念故土心切,便在建村时于村中一高地兴建了一座周式高楼。每当思念故土时,他们就上到楼上,面对西北方,眺望远方的故乡。因此,此村被取名为周楼。

承留镇南姚村的村名由来有二,且均与移民有关。一是据村中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重修的《王氏家谱》载:明初王氏先祖迁移于河南新安县,“因山居往来甚艰,故又北迁置庄南姚镇”。二是明初有姚姓两兄弟迁徙过程中见这里山水秀美、土地肥沃,便征得押解官兵许可,分南北两处定居下来,并以方位和姓氏取名南姚、北姚。

承留镇承留村的由来在该村《赵氏家谱》有记载:“赵四公,原籍山西,迁民至济,居邑西虎岭。四公死后,其子刚,徙居而东,名其里曰承留,意留此不欲复徙之意也。”

五龙口镇北官庄,原有刘家庄、苗圪塔、乔十字、孙胡同等小庄。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葛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后,诸小庄连成一片。当时,村民因取村名争执不下,官府只好出面,为村庄起名为官庄。近代,该村因与梨林镇官庄南北对应,又以方位改称为北官庄。

五龙口镇河头村,村民多李姓。据村志记载:明初李姓从山西省泽州府渠头村迁来。因该村系沁河出山入川头一村,故而得名河头。

五龙口镇尚庄,古名集贤镇,明初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来后,依地势将其取名为上庄。清末,该村成为沁河北岸重要集市后,以谐音改为今名。

梨林镇梨林村,古因梨树成林而得名。据村中大户《赵氏宗谱》载,明初洪武年间,始祖自山西省洪洞县泽州府凤台县迁此定居。因地势低洼,所种庄稼时常被淹,年年欠收,村民改种耐水的芦苇、高粱和梨树等。后因这里梨树成林,管护梨树的人不断增加,逐渐发展成村,故人们将该村命名为梨林。清乾隆《济源县志》载:“邑东梨林铺,县东二十里许,梨树成林,故有其名。”

五龙口镇省庄的村名由来,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移民迁徙过程中聚落初步形成的特点和人们利用自然特点改善生存环境的关系。据传,明初张、王两个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来济,因这里依山傍水,遂打窑定居于此,后为生产、生活便利,便将所居住的窑顶铲平、碾光做场。所打粮食就从窑顶孔中直接流进窑内谷仓。因这项发明省力省时,故该村被人们称为省庄。

轵城镇岭头村的由来在《轵城镇志》有记载: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山西陈姓移民迁济,择居于济源东南之绿水环绕处。因此地多峻岭,东去绵延,且地势渐高,村居山岭支头,故在当时被取名为岭头。

五龙口镇贺坡村,古名西上元村。明初山西移民贺举、贺森兄弟二人路经此地,见此处山明水秀,遂落脚于此,并为村庄取名贺家庄。至清末,该村因位于太行山南麓的坡上,改为今名。

移民迁徙过程中,分支择地定居的也为数不少。如济源李姓居住较为集中的村落栲栳、休昌、东马头就是这类的代表。据东马头《李氏宗祠碑》载:“李氏先祖李名偕兄弟七人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赤土坡迁移至怀庆府济源县栲栳村。翌年,兄弟七人在村西土岭坡砸锅为凭,分灶立门,我七祖开宗择居东马头(原名马头溪)。其兄长名偕仍居原地,次兄瑞卿、四兄瑞和和五兄均让移居孟县东韩村,三兄酒三移居休昌村,六兄开元移居宜阳县白杨树村。迄今已六百三十余年,绵延二十余代。”又如思礼镇三河村,据明代天启七年《孔氏族谱》载:“孔子第56代孙希贤,途径济源县,爱其山水之胜,遂居于济之三河村,子孙遂世居焉。至59代,有兄弟4人,曰彦成、彦章、彦芳、彦安,四人成家立业后,彦成仍居三河村,彦章迁小刘庄(今名孔庄),彦芳迁坡头,彦安之孙宏学迁裴村。至再近,因人口日增,屡迁,则指不胜屈矣。”至今济源孔氏家族为不忘血统、不忘根本,每年要在年终岁末,到三河村孔庙念始祖、思先贤。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济源的许多村落记载,先辈的祖籍地来源于明时的山西洪洞县,其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山西古老淳朴的民风民俗和喜爱吃面食的生活习惯。定居中原的济源人为不忘血统、不忘根本、延续脉络,时常到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寻根问祖。因为那里有我的魂,那里有你的根。恋的是根和源,亲的是故土人,敬的是老祖宗,爱的是好儿孙,世世代代传薪火。

2020-07-14 □酒同文 1 1 济源日报 c_53066.html 1 漫谈山西洪洞移民与济源聚落地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