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济水历史变迁探析

□李保国

(接上期)

3.《禹贡》济水既延续了济水的存在,也为其后济水走向神秘化埋下了根源

《禹贡》济水在自然地理意义上不是一条真实的济水,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真实地存在了几千年。因为在夏朝以来4000余年的中国历史中,古人从来没有怀疑、否定过《禹贡》济水的真实性。《禹贡》济水一直作为一条真实的济水流淌在华北平原上。只是自20世纪以来,学者根据现代科学理念否定了《禹贡》济水的真实性。《禹贡》济水的自然真实性可以否定,但其历史真实性却是否定不了的,不仅不能否定济水的历史真实性,还应实事求是地看待和评价《禹贡》济水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禹贡》济水延续了济水的存在。自夏商周至唐宋时期,《禹贡》济水一直存在了3000多年,在中国历史和人民生活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其次,《禹贡》济水奠定了济水的“四渎”地位。“四渎”的概念最初源自于《禹贡》,正是《禹贡》济水的存在使济水得以跻身中国古代“四渎”行列。

但是,由于《禹贡》济水存在的先天不足以及后来地理环境的巨大变迁,随着济水中下游河道逐渐断流湮废,人们已很难看到《禹贡》济水的真实身影,于是对济水的困惑、猜测越来越多,导致《禹贡》济水逐渐走向神秘化。看一下百度百科的济水词条解释,它已经完全不是《禹贡》济水了,而变成了神化济水。这体现了人们对济水衰亡现状的无奈和猜测。也许神秘化是人们挽留济水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三、《水经注》济水:大禹治水2600余年后,河道变迁、断续不畅的济水

《水经注》是北魏时期郦道元编著的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其中有两卷专讲济水,即《水经注卷七·济水一》《水经注卷八·济水二》。《水经注》共记述了1252条河流,光济水一条河流就占到总篇幅的两卷,居《水经注》专条河流卷数的第四位(河水5卷、江水3卷、渭水3卷),可见济水在当时仍占有重要地位。《水经注》所记录的济水仍然大体属于《禹贡》济水的范畴,只不过已是大禹治水2600余年后的济水,与《禹贡》当初描述的济水相比,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济水上游看,其源头到河道都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禹贡》济水最初的源头位于“共山南东丘”的济源古湖盆。随着地理环境的不断变化,济源古湖盆逐渐消失,古济水源头的地理环境发生彻底变化。到了春秋时期,济水上游的主河道开始被称为“少水”(即现在的沁河)。古济水源头连同古济水上游一起被淹没在环境变迁和时间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在《禹贡》之后的先秦文献中均没有记载济水源头和黄河以北济水的情况。郦道元的《水经注》第一次明确提出“今济水重源,出温城西北平地,水有二源……”,将济水源头定位到济源城西北的东西二源。随着济水新源头的确立,《水经注》又明确了济水上游河道,可以说《水经注》又重塑了济水源头和济水上游。

从济水中游看,最大的变化就是禹荥泽的消失。禹荥泽在《禹贡》济水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济水穿越黄河、连接上游和中下游的总枢纽。约在西周初年,由于地质变迁和泥沙淤塞,禹荥泽消失,济水中游与上游失去了连接枢纽。自此之后,济水中游的起点即济水分黄处逐步沿黄河向下移动,到秦汉时期已移至距沇水入河处下游数十里外的后荥泽,相当于河首与河身被分割移开了数十里。从此,济水成为一条身首异处的河流。除禹荥泽消失之外,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济水在荥泽和巨野泽之间形成了南济、北济两条河道,济水中游的终点不再是菏泽,而成为巨野泽。南济、北济大体存在于战国至两晋时期,大约持续了数百年时间。这可能是济水走向衰竭之前的最后一次短暂辉煌。

从济水下游看,入海河道相对稳定,没有出现重大变化。《禹贡》济水自菏泽以下可视为下游,到了北魏时期济水下游则应当从巨野泽算起。巨野泽水域面积很大,《水经注·济水》记载:“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济水从巨野泽东北方向流出后,汇合汶水,经由泰山西南,绕至泰山西北,再经过它的北面流入渤海。这一入海地点与《禹贡》济水的入海地点相差不大,大体都经今广饶县北、东营市南之间流入渤海。

从河道水流情况看,最大的变化是济水上游和中游开始出现断流情况。根据《后汉书·志·郡国》记载,西汉末年济水上游开始出现断流,当然这应该是短暂性的断流。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考证认为,桓温北伐(公元354~369年)的时候,黄河和巨野泽之间的济水已经完全断流了。由于中游断流,济水下游不再接纳来自黄河的洪水和泥沙,于是济水下游开始变得清澈起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这一段济水时,常用“清济”二字。

《水经注》济水与《禹贡》济水相比,已经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但因为《水经注》是第一部系统记述济水的名著,现代人基本上根据《水经注》的记载来认识、研究、评价济水,似有以《水经注》济水代表整个古代济水历史的现象。应该说这是片面的。

四、文化济水:大禹治水3000余年后至今,主要以文化和观念形态存在的济水

自荥泽在东汉时期消失后,济水走上了加速衰亡之路。首先是南济、北济在4世纪中叶彻底断流,然后大野泽开始走向萎缩,湖体缩小、水位下降、湖体被分割。大野泽以下的济水下游仍然畅流,经过大野泽的沉降,水质清澈,沿途汇入的汶水等河流也比较清澈,故唐代亦称这段济水为“清河”。北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黄河在澶州决口,滔滔黄水舍弃北流河道,冲入梁山泊,又从梁山泊分成两支,其中一支冲入清河,东流入海,称为“北清河”。黄河夺占清河(即济水下游河道)入海,标志着黄河以南的济水从此消亡。因此公元1077年被视为黄河以南的济水彻底消亡的时间。

黄河冲入北清河后,因水势很大,又在济南东北决口冲入漯水,改走漯水河道入海。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黄河改道南流夺淮入海,北清河又恢复畅流。宋朝南渡后,伪齐刘豫(公元1130~1137年)对济南以下济水故道挑挖疏浚,并在华不注山(今历城华山)南面筑“下泺堰”,将源于济南各泉的泺水引入疏浚的济水故道。这条入海河道被称为“小清河”,其北面的北清河改称为“大清河”。至此,大清河、小清河正式形成,原来的济水再无踪迹可寻。小清河河道变化频繁,早已脱离了济水故道,现在的小清河仅有几处穿过济水故道。在其后的数百年间,黄河又多次北袭侵入大清河河道。最终在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结束了700多年夺淮入海的南流历史,再次改道北流,在山东东阿鱼山附近夺大清河入海。也有人据此,将公元1855年作为济水下游最终消亡的时间。今黄河自鱼山至济南段河道既是大清河故道,又是济水故道。济南以下黄河大部分是大清河河道,但并不是济水故道。

4世纪中叶东晋时期,济水中游彻底断流,标志着完整意义上的济水已不复存在;唐代济水下游改称为清河,相当于名义上的济水已宣告结束;北宋中后期济水下游彻底消亡,意味着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济水主体已不复存在;只剩下黄河北岸的济水上游,涓涓细流延续至今。可以说,完整意义上的济水消亡距今已1600余年,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济水主体消亡距今已近1000年。但济水并未因此走向死亡,仍然活跃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层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现象可称之为“济水文化现象”。相应地这一时期的济水可称之为“文化济水”,即主要以观念和文化形态存在的济水。文化济水主要存在于制度、观念、文化三个层面。

(一)作为国家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获得最高形式的存在。从西周开始,一直到清朝中后期,国家祭祀济水的时间长达3000年。礼仪祭祀是我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济水以“四渎”之一的身份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成为国家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济水地位的确立和持续存在提供了根本制度保证。这应该是济水在自然地理河流消亡以后能够持续存在的最根本原因。

(二)以民族共同观念的形式获得永恒存在。在数千年的崇拜祭祀中,江河淮济作为中国古代“四渎”的观念已经被牢固地确立下来,获得了深厚的民族认同,使“四渎”演变成为超越自然河流的神圣存在,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神圣标签。正因为如此,秦汉之后,随着国家疆域版图的扩大,新增的独流入海江河并没有获得“渎”的身份,国家祭祀始终只认同江河淮济“四渎”。也正因为如此,一千多年来,济水断流,淮河丢掉入海口,均已不再是独流入海的河流,却仍然继续位列四渎,受到历朝历代的祭祀。不管济水的前世今生如何扑朔迷离,不管济水现在已变得如何衰败微弱,济水作为中国“四渎”之一的形象永远不会改变,济水永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条神圣之水、永恒之河。

(三)以文学艺术、遗迹等形式获得灵活多样的存在。如今的济水或存在于从古至今的众多碑刻和诗词歌赋之中,或存在于遍布华北平原北部的数十座大小不一的济渎庙及其崇拜祭祀活动之中,或存在于延续至今的济源、济南、济宁、济阳以及荥泽、菏泽、巨野泽等地名之中。

总之,本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济水的演化变迁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重点分析了《海经》济水和《禹贡》济水,强调《海经》济水是存在于史前时期的独流入海的济水,《禹贡》济水是存在于历史时期的与黄河交叉的济水。济水独流入海的秘密就隐藏在《海经》济水之中。(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完)

2020-07-07 □李保国 1 1 济源日报 c_52752.html 1 济水历史变迁探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