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恒)连续降雨后,济源农民抢抓有利时机,开展富硒水稻种植工作,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6月22日,在玉泉街道西水屯居委会的水稻种植田里,记者看到,农民手拿秧苗,边走边“抛”。很快,一棵棵秧苗就稳稳地“立”在泥土里。
水稻采取人工种植,陆稻则用上了插秧机。“去年陆稻亩产1000斤,水稻亩产达到1600斤。”群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党明冬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收入,今年在水源充足的基础上,他依旧采取陆稻和水稻混种的方式,并将种植规模扩大到300亩。
选择高质高产的稻品种很重要。在济源农科院的帮助下,党明冬从3月份便开始筹备种子。在他的育秧基地,记者看到,水稻秧苗长势喜人。他告诉记者,这是育秧基地最后一批秧苗,将于近期种植。
“目前,济源水稻品种有10个左右。”济源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室主任司清林告诉记者,除了原来的黑稻新紫稻1号等品种,今年他们还引进了香稻圣稻22号和优质稻裕粳136号,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我们将给予全程技术指导和药剂支持。”在种植现场,司清林对土壤、水质进行取样,并向农民讲解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富硒技术应用等相关知识。
在五龙口镇西正村的富硒水稻基地,记者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水稻秧苗迎风轻舞。
据了解,今年济源富硒水稻种植面积有1000余亩。目前,种植工作已接近尾声。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从绿色农业到功能农业,从吃得安全到吃得健康,济源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