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一粒种子的魅力到底有多大——看制种产业如何助推济源乡村振兴

记者 付卫东

麦收大忙时,正是蔬菜制种开始收获的季节。

6月10日,王屋镇柏木凹村村民王小青种植的白菜制种喜获丰收。与往年相比,王小青今年的制种并没有受到疫情影响,每亩收入达到5128.5元。

丈夫在外打工,王小青和孩子守在家中,从冬忙到夏。清明过后,每天早晨5点,王小青就开始一天的劳作。此时菜花盛开,香味正浓。看着白菜、萝卜、洋葱、丝瓜等种苗一天天茁壮成长,王小青增添的不只是好心情,更有增收的底气,“今年收入7万元,应该不成多大问题”。

与王小青一样,济源每年有1万多农户为制种而忙碌着。3万多亩制种田,连接着济源近300个村庄,年产值达3亿元,九成以上的贫困户因此踏上了致富路。

每年数万吨种子从济源启程,漂洋过海,抵达美国、日本、韩国、法国、西班牙、智利等国家。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打有“中国济源”印记的种子,已成为济源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那么,一粒小小种子,何以绽放如此魅力?济源制种产业给千家万户带来幸福的同时,又为乡村振兴带来怎样的探索呢?

一粒种子,缘何成长为主导产业

恐怕许多济源人还不知道,我们生活的这片热土正是培育蔬菜种子的“风水宝地”。

济源种子管理站站长刘学书介绍,济源三面环山,光、热、水资源与蔬菜种子繁育期同步,具备蔬菜种子繁育的良好气候条件。特别是济源位于太行山南麓、黄河小浪底北岸,有着众多独特的小气候,满足不同作物不同品种的繁育需求。从地理上看,济源群峰交错,山水交融,地貌为种子生产孕育了天然的隔离屏障,呵护蔬菜种苗安全越冬。济源由此成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国家首批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

中国农科院蔬菜育种专家调查发现,济源制种田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以及南部沿黄丘陵区,集中于自然隔离条件较好的黄河支流小流域地区。种子颗粒饱满,发芽率高、质量好,已被越来越多国内外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认同。100多个单位争相在这里建立蔬菜种子繁育基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多年以来,王屋山供水、天坛山供水、小浪底北岸灌区等大型重点水利灌溉工程先后建成,基础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喷灌、滴灌为制种产业发展“解渴”。目前,济源适宜蔬菜制种面积有10万多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济源制种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个产业能否长久,很大程度上要看农民和市场是否认可。

制种业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济源农民尤其是山区农民喜爱,是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订单产业。

“让产品卖得出去、农民按时拿到钱,是种植的首选!”王屋镇柏木凹村村委会主任赵小全话说得实。

事实的确如此。一张张飞来的订单,让王屋山下这片肥沃的土地结出了金色的种子,曾经贫困的山区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只管种,剩余的都交给绿茵种苗有限公司去做。“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应运而生,智能化育苗让扛惯锄头的农民成为“甩手掌拒”;驻村技术员手把手传授的技术就像滋润土地的养分源源不断输送。轻松自主的种植方式,让当地农民不再为种和收迷茫;市场引导,让制种产业在这里生根。

制种种出高效田。如今,1亩地收入少则三四千元,最高1.5万元。这样的增收账,农民喜欢去算,公司乐于付出,客户坚信不移。一个产业,多个赢家,市场接受,群众欢迎,这样的产业不主导市场都难!

制种产业,将门前风景变成家中“聚宝盆”

每到春天,王屋镇茶房村71岁农民范哲信总爱坐在家门口,欣赏如画的风景。老人不会过多形容门前的景致,却深切记得眼前的变化。

“发展制种以后,山凹一下子变得恁美。”与几个老伙计攀谈中,范哲信心中透着喜悦,“种地种出了风景,我们这一辈子很少见过!”

“村里开始搞蔬菜制种,是2000年以后的事,起初种得少,后来发展越来越快。”范哲信说。天坛山水库建成后,丰富的水资源滋润着王屋山脚下这块盆地,柏木凹、茶房渐渐成为制种风景的代名词。

其实,整个济源在春天里都被金灿灿的菜花染成一道道景观带。制种经济给济源春天绘出了美丽色彩,让一处处山凹生动起来,成为网红打卡地。受疫情影响,今年没有举办菜花节,但“云端”赏花使济源的气场一点不比往年差。

(下转第二版)

2020-06-17 记者 付卫东 1 1 济源日报 c_51932.html 1 一粒种子的魅力到底有多大——看制种产业如何助推济源乡村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