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三月三,拜轩辕”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肇始春秋,延绵至今。今年三月三期间,海内外炎黄儿女在全国、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仍然秉持慎重追远的历史传统,以简约而庄严的仪式和同网同步的形式,共拜先祖轩辕黄帝,追念始祖功德,祈福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祝愿世界和平安康。笔者有幸多次参加这样的盛典及相关国际论坛等文化活动,抚今追昔,即从“拜轩辕”想到了中华民族关于“天下大势”的人心所向——“大一统”。
何谓“大一统”?《辞海》解释:“大,谓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后因称统治全国为大一统。”解释基本体现了首倡“大一统”的孔子的思想。
“大一统”的理念经历代学者诠释,已被赋予了系统、全面的内涵,总的来说,包括版图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等要素。换言之,版图的统一即政治上的统一,是“大一统”的前提条件,“天下大治”则是其最终目标。
“大一统”的人文范围包括以汉族为主体的众多兄弟民族,在今天称为“中华民族”;其地理范围在历史上是指秦汉隋唐元明清等历代大一统王朝的本土疆界,在今天是指通行的国际法中国所管辖的所有主权领土。
有学者称,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思想的最大遗产,就是中国人崇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大一统”精神。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文明历经数千年风云变幻而长盛不衰、没有断流,与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深植于中华民族之血脉、成为中华文化的内核和灵魂不无关系。
由于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在评价中国历史人物时往往把是否追求和顺应国家统一,作为衡量的根本性标准。如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之所以备受后人推崇,根本原因就是其最早统一中原,为中华民族开创了一个赖以生存、发展的广阔的国家疆域和独特的人文基础。此外,如嬴政、刘彻、杨坚、李世民、忽必烈、朱元璋、玄烨等,亦备受赞扬。“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以说是对此类雄才大略、造就大一统局面君主的群体赞颂。即使是追求大一统未成功者,也被人们所理解并给予肯定,如赵匡胤、苻坚、诸葛亮、岳飞、祖逖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以被看作对此类英雄的理解与叹惋。另一类人,他们把裂土分疆或苟安一隅作为理想境界,如南北朝、五代十国及南宋的一些君主,一般都受人贬斥,其中阻碍统一者如赵构及秦桧等,更被定为历史罪人。尤其是秦桧,有“人与宋后羞名桧”之说。而郑经,在清朝统一局面已成的情况下,欲图“于版图疆域之外别立乾坤”,因此被历史学家称为“实际上隳弃了先王遗志,走上了背离祖国的道路”。
在庚子年祭拜轩辕黄帝之际,作为每一位具有赤子情怀的炎黄子孙,无不心系华夏,并决心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担当、奉献精神,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为民族振兴挥汗出力。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的民族融合、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一定会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