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河南省创新型示范企业,河南中原特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特钢)持续推动转型升级、做优做强,努力实现“产品精品化、生产绿色化、市场国际化、管理信息化”,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特色突出的高品质特殊钢生产企业。
“硬核”品质叩开国际市场大门
3月18日,中原特钢石油钻具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经过衔接紧凑、井然有序的一道道工序,一根根几何尺度精度和表面光洁度、硬度都达标的无磁钻具“诞生”。它们被精加工后将送往美国斯伦贝谢油服公司,用于石油勘测和钻井领域。“目前,我们在国外的最大客户就是美国斯伦贝谢油服公司。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服务企业,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我们公司的产品通过了国际、国内都认可的质量体系认证。生产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质量体系要求执行到每一个工位、每一名操作人员,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客户满意。”中原特钢石油钻具公司技术人员李传周介绍,为了在疫情期间保证企业口碑、保障产品质量、完成订单任务,他与上百名工人一直坚守在岗位上。
随后,记者来到中原特钢高洁净钢公司、锻压公司和芯棒轧辊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工人在高温炼钢炉、加热炉和轰鸣的精锻机等先进大型设备前有序作业。经过熔炼、锻造、热处理、机械加工等一系列工艺,一批批限动芯棒、无磁钻具铸管模、风机主轴、超高压容器、锻钢冷轧辊产品“出炉”。据了解,目前,中原特钢逐步发展高合金、高附加值产品,以高端模具钢、高品质不锈钢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越来越大。“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我们冶炼工序按照公司的节奏,保持高效稳定有序生产。今年前两个月,炼钢工序产量为29000余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中原特钢高洁净钢公司副总经理宗健说。
中原特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鲁平介绍,公司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电力、化工、船舶、冶金、机械等行业,远销欧美、日韩、非洲、西亚、南亚、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公司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力度,产品品质、质量不断提升。公司还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瞄准沿线国家需求,走出国门、共谋发展。2019年,公司外贸收入同比增长26.45%。
提质升级踏上新征程
中原特钢顺应市场趋势和发展需要,在智能发展和绿色制造上做文章。“在智能化改造方面,今年要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公司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管理质量的全面提高。目前,智能化改造方案已初步形成,计划用两年时间分三期完成。在绿色制造方面,公司工业用水排放前综合治理项目、高洁净钢循环水治理再利用项目、工业炉窑节能改造项目都已提上日程,今年力争进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中原特钢战略管理部部长赵雨舟表示,公司将创新管理模式,围绕建设“智能工厂”“绿色工厂”,着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建立融合共享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快生产制造、工艺设计、管理监控等智能化改造步伐;着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实施绿色环保、节能改造项目。陈鲁平表示,今后,中原特钢将把安全、绿色、环保作为新形势下企业核心竞争力来培育,自觉承担“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任务。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按照济源市优特钢深加工产业发展战略,今后一段时间,公司将重点围绕特种产品、主导产品、深加工产品三类产品做文章,优化调整产品布局,努力提升高端高质量供给。”陈鲁平介绍,公司以高洁净钢为牵引,充分发挥材料制造优势,在特种产品开发上,紧盯国家“卡脖子”问题和基础性研究,积极参与重大项目研发,扩产能提能力,着力规模、地位双提升;在主导产品开发上,在“特”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做文章,对标先进技术,大力实施技术攻关,着力品质、品牌双提升;在深加工产品开发上,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以产业链延伸为根本,深化合资合作,着力产品、效益双提升。
勇于担当彰显人文关怀
“受疫情影响,公司500多名员工不能及时到岗。对此,各相关部门为我们协调镇(街道)、村(居委会),保证员工按时返岗投入生产经营工作。示范区工科委工作人员到高速路口组织协调,保证企业的物资车辆顺利通行。”陈鲁平说,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大数据、智能化系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传统产业,公司将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加快数字化、信息化改造进程,以实现企业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物资供应等管理流程的提质升级。
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原特钢也展现了国有企业勇于担当的一面:积极与承留镇政府配合,对所辖5个社区进行封闭、分片管理,设立8个疫情防控检查点,在每个站点配强配齐检查人员,严防死守,做到守土有方、守土有责;为周边村疫情防控检查点捐赠防疫物资;对困难家庭、隔离观察住户进行帮扶慰问,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等。陈鲁平表示,未来,中原特钢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高端材料为核心,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调结构、上规模、转机制、抓创新、提质量、增效益,重点实施“军品立位”“结构优化”“科技创新”“质量提升”“机制变革”“人才倍增”“智能制造”七大工程,全面开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