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草长莺飞,大地添绿。3月18日,记者穿行在济源示范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项目区,所到之处,草木葱茏,鲜花斗艳,河水静流,令人赏心悦目。
在五指河流域项目区,挖掘机伸展着长臂在忙碌作业;工人们在进行坝体浇筑;现场负责人王喜东在进行安全检查,督促工程进度,不时提醒工人们戴好口罩,保持距离。“我们3月2日开工,主要负责一二标段河道治理、10个拦河坝建设和河岸护坡处理。目前,有3个坝体正在浇筑,1个坝体完成基础处理,还有3个坝体正在开挖。预计5月底全部工程结束。”项目监理李旷生指着眼前的场景介绍着。
新建成的3号坝已经投用,形成3000平方米水域,波光粼粼,水鸟嬉戏,让人心旷神怡。随着气温回暖,附近群众结伴而来,沿着河岸或散步,或健身,或赏景,很是惬意。“以前,这里是一片荒滩,杂草丛生,很少有人前来。治理之后,这里成了新景观,很多村民都来赏景。”卫河村69岁村民刘春生感慨地说。
随后,记者来到砚瓦河流域项目区,一个正在建设的小游园里,几台机械忙着进行场地平整,工人们忙着植树、种花,呈现出一派紧张有序的施工景象。“之前,河岸上长满杂草,一到冬季就很荒凉;现在,规划建设了小游园,村民们都很支持,积极参与工程建设。”砚瓦河村党支部书记刘书说,项目建成后,不仅改善了村庄环境,还为村民提供了文化活动场所。
植被恢复,生态好转,引来水鸟游弋嬉戏,构成了美丽的生态景观图。在砚瓦河王庄段,河里碧波荡漾,白鹅戏水;岸上竹影摇曳,情侣相约,不时拍照留念,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示范区水利局副局长崔丙伟告诉记者,随着项目深入推进,济源在沿线4个村庄打造了4处生态景观带,已然形成绿树环绕、环境优美的生态旅游休闲长廊,并与现有的旅游资源结合,预计年增加乡村旅游9000人次。项目的实施,使济源走出了一条从“废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生态修复之路,实现了天蓝水清、鸟语花香的绿色和谐人居环境。
在大沟河流域的山坡上,记者看到沿线群众挥锹铲土、开沟挖穴、扶苗培土,为改善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家园播种绿色希望,新栽植的侧柏随风摇曳。大沟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兴田介绍,村里有8000亩林地,700余亩荒坡,每逢暴雨,山上的泥和石头就顺着雨水往下流,村民们都很担心。小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后,全村种植1100余亩侧柏,90余亩柿子、花椒、冬枣等经济林树种,不仅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取得了可观的生态效益。
“小流域生态治理既要改善生态环境,又要解决群众增收问题。”示范区水利局水土保持科科长郝刚介绍,目前,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共建成拦河坝21座,新建小游园4个,已栽植水保林、经济林4000余亩,预计年底前将全部完成建设任务。项目实施后,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3.5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5平方公里,发展经济林3508亩、水保林3032亩,生态修复治理28700余亩,涉及承留、坡头、大峪三个镇20个行政村,年实现经济效益可达160余万元。(记者 张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