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7.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接触传播,包括:①吸入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喷出的呼吸道飞沫;②眼结膜、鼻黏膜等处沾染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等;③手部沾染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等,或触摸被这些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器具后,再用手直接接触口、眼、鼻等。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8.什么是飞沫传播?
飞沫是指直径>5微米的含水颗粒,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均可从口腔或鼻腔喷出飞沫。人们在距离小于1米的人际接触中,常可吸入对方喷出的飞沫。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吸痰操作、支气管镜检查、气管插管,以及给患者翻身、拍背或进行心肺复苏时,也可能吸入患者喷出或咳出的飞沫。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喷出的飞沫中,可含有多种致病微生物,人在吸入这些飞沫后,有可能被感染。
9.什么是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患者或病菌携带者。间接传播是指人们的皮肤或黏膜接触患者或病菌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或接触被这些体液污染的物品、器具等。手常常扮演着间接接触传播的媒介,手在触摸被病菌污染的物品或器具后,通过揉眼、挖鼻等,使皮肤和黏膜沾染病菌。
10.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指与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轻症病,以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但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者:
(1)与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有过其他密切接触的人员。
(2)诊疗、护理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的医护人员、、探视病例的家属,以及与其有过其他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3)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与病例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包括病例的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或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4)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其他人员。
11.密切接触者居家医学观察应注意什么?
居家医学观察的时限是14天。密切接触者在家中观察期间须与医学观察工作人员保持联系,并了解病情观察和护理要点,掌握正确的洗手、通风、防护和消毒方法。
居家医学观察期间的具体建议如下:
(1)居家医学观察人员可以选择在通风较好的房间进行隔离;保持房门随时关闭,打开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室友相通的房门前须先开窗通风。避免使用中央空调。
(2)在隔离房间活动可以不戴口罩。不随意离开隔离房间,必须离开隔离房间时,须戴好医用外科口罩,洗完手或进行手消毒后再出门。佩戴口罩前后以及处理废弃口罩后,应及时洗手。
(3)尽可能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的接触,必须接触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尽量处于下风向。其他家庭成员进入密切接触者居住空间时,应佩戴口罩,离开房间后,需清洁双手。
(4)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并将用过的纸巾及时丢入专门的带盖垃圾桶内或垃圾袋中。不随地吐痰。
(5)密切接触者不要与其他家庭成员共用生活用品、共同进餐,避免交叉感染;尽量不要与其他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必须共用时须分时段,用后及时进行通风,并用消毒剂对自己接触过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6)对于家中公用物品,及时进行清洁、消毒。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剂对家庭成员经常触碰的物品进行消毒。对于浴室和厕所表面,每天至少清洁、消毒一次。
(7)家庭成员在清洁被密切接触者的分泌物污染的物体表面、衣物或床品时,要戴好一次性手套和保护性衣物(如塑料围裙)。
(8)对于密切接触者的衣物、床单、浴巾、毛巾等,须用普通洗衣皂和清水进行清洗,或用洗衣机以60~90℃水和普通家用洗衣液进行清洗,然后将上述物品烘干或晾干。清洗密切接触者使用的床品、衣物时,须将其放入洗衣袋;不要甩动衣物,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自己的衣服。
(9)保证充足休息和营养。密切接触者应以静养为主,饮食宜多样化,保证营养摄入充足;心态要平和,不要着急、害怕;保证睡眠充足,减少上网时间,尽量不要长时间看视频等;最好在隔离房间进食、饮水。
(10)按居家隔离医学观察通知,每日上午、下午测量体温,自觉发热时随时测量并记录;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症状时,及时联系隔离点观察人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