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的影响下,许多人宅在家里不免恐惧、焦虑,而有一些人要陆续返岗复工,也不免忐忑。其实,在面对公共突发事件时,个人表现出的焦虑和不安,无助与孤独是正常的生理和情绪反应。但是,人处在紧张、焦虑状态时,总是会格外关注危险信息。这种选择性的关注会增加人对危险的易感性,让人持续处在高度紧张警觉的状态中。一旦人的负面信息接收过多,“心理电量”必定会急速减量,很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
那么,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该如何缓解?
因为疫情,人们抢口罩、抢酒精和消毒液、抢各种对抗病毒的药品。西华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与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吴薇莉认为,这是典型的社会从众效应,也是人类社会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要减少或避免这样的恐慌从众、哄抢从众,需要让大众获得更多的自我安全感与掌控感,减少过度的“恐”,就会减轻不必要的“慌”。
吴薇莉指出,针对“恐”,我们要先安稳自己的身心,要做到“四调”:一、调呼吸,通过呼吸节律的调整来调神、调息、调节内脏运动;二、调饮食,保障消化系统的健康,促进肺部功能的良好运行;三、调睡眠,不熬夜,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四、调压力,在家里适当运动,做一些冥想、瑜伽、太极等缓解紧张情绪。
针对“慌”,我们要学习各种自我防护的技巧,科学有效地做好疫情期间的自我防护;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生气、伤心、哭泣和诉说,学会通过运动、音乐、画画等兴趣爱好缓解心理压力;发展和拓宽自己的连接,让身边的人成为彼此的资源和彼此的安慰。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专家李慧杰表示,随着疫情逐步被控制,人们的一些心理应激反应会有好转。李慧杰建议大家尝试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心理调节“药方”:
一、你的健康你做主。一定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目前举国上下要求的不流动、戴口罩、勤洗手、多开窗等事项,都需要认真去做。
二、积极主动地配合当地政府和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因为面对巨大灾难,个人的抵御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把自己放在整个社会组织框架下,才会有更好的保障。
三、试着把你的情绪表达出来。用倾诉、绘画、唱歌、运动等方式都可以,感觉自己能够好好表达内心的感受就可以,这会让你感到好一些。
四、多和别人交流沟通。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避开和别人谈论这次经历,也许别人正希望说一说这个话题,互相了解、治愈。
五、不要勉强自己忘记。面对这样的非常事件,谁都不容易忘记,甚至会铭记一生。这是正常的,只要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就可以。
六、和身边的人聊一聊。你身边的人和你有一样的经历和类似的感受,试着和他们谈谈。
七、按时作息。要花时间好好睡觉、休息,并且和你的家人在一起,回归规律生活。
八、寻求家人或社区的帮助。如果你有需要,请向家人或社区说出你的需要,其他人也许能够帮助或者提供更多的方法缓解你的不适感。
九、向心理热线求助。如果感觉面对心理困惑自己确实难以调适,要主动寻求心理热线专家和其他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帮助。目前,每个城市都有官方的公益心理求助热线。
十、试试一些身心平衡、简单易学的小技巧。深呼吸等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