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闻报道,网上一位瑜伽达人在拍摄完展示有超高难度的“倒立俯卧撑”教学视频后几个小时,开始出现视物模糊、四肢无力、头痛等症状。她以为是颈椎间盘突出又犯了,并没有在意。但是两天后,症状不仅没有缓解,她还发现自己的两个瞳孔变得大小不一,便赶紧去医院,检查结果为中风。
正是高难度的瑜伽动作“倒立俯卧撑”导致这位瑜伽达人右边的颈动脉撕裂,医学上称作颈动脉夹层,进而引发了中风。她怎么也想不到,瑜伽这么健康的运动竟然会引发中风。
事实上,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根据研究,由颈动脉夹层导致的脑缺血事件只占所有人群缺血性卒中(俗称中风)的2%,但在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占比为10%至25%。这部分患者往往缺乏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了解,很容易忽视自己的不适症状,以为“挺一挺”就过去了,结果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
作为供应到大脑的血液运输通道,颈动脉的管壁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三合板”的多层结构。管壁分3层,分别是:提供平滑内衬的内膜;具有相当强度、韧性和弹力的中膜;分布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的外膜。健康的动脉壁,3层膜之间亲密无间,天衣无缝。
当动脉内膜出现破损,高速、高压的血流穿过内膜冲击进入中膜,足以把具有一定厚度的中膜撕裂开,在中膜层与外膜层间冲击出另一个可容纳血流的腔隙。这种在原有动脉管腔之外形成了异常管腔结构(医学上称为假腔)的情况,就叫动脉夹层,发生在颈动脉就叫颈动脉夹层。这个假腔的远端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有出口,二是没出口。有出口的情况下,血液除了能从原来的腔隙(真腔)正常流动,还能通过假腔最终和真腔的血流殊途同归进入大脑,这种情况算是不幸中之大幸。
然而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多数是假腔没有出口,这就形成了“死胡同”,血流只进不出,使得假腔越来越宽,真正供应大脑的真腔却越来越窄,最终形成血管狭窄。此时,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导致脑组织灌注不足;同时,血液中的内皮细胞激活凝血系统,易形成血栓。因此,动脉至动脉栓塞是血管夹层导致缺血性卒中的最可能机制。
上文提到的瑜伽达人就是这种情况。
引起动脉壁“强度”发生问题的内因有多种,主要包括:先天的动脉壁“豆腐渣工程”;其他疾病引起的动脉壁“劳损老化”,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高血压是动脉夹层主要的致病外因。另外,颈部受伤也是一个主要诱因。
其实,大家不用过分担心,因为发育完好的血管一般不会在日常活动中出现夹层。就怕血压高冲击、抽烟刺激等,再加上诱因,那真是挑战血管壁的极限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出现了很多低头族,他们的颈部长期处于非自然状态,很容易造成颈部血管(包括颈动脉、椎动脉)损伤。临床中有很多这样的病例,甚至几岁的小孩就因为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颈动脉夹层。
颈动脉撕裂通常会引起头痛、眼痛、头皮痛、颈痛和瞳孔变小、身体一侧麻木、耳鸣、吞咽困难等问题。如果家中有人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接受基本检查、评估和治疗。只要及时进入卒中诊疗通道,规范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大部分患者的血管假腔可以恢复,并且不会有明显后遗症。
再看那位瑜伽达人。经过治疗,她在中风1个月后又开始了瑜伽练习,但只是慢慢地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身体恢复情况不错。
运动过度不可取,但也不要因噎废食,毕竟适量运动是人类保持健康的重要方式。适量,是要因自己的身体耐受情况而定。你不背叛自己的身体,身体又怎会轻易背叛你?夏明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