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根雕作品,或似展翅欲飞的大鹏,或似生动形象的鸟兽……一笔一刀都凝聚着雕刻者的心血,彰显着浓浓的中华文化。1月6日,记者走进克井镇逢南村村民李山文家,仿佛置身于高雅的根雕艺术世界。
在谈到如何走上根雕艺术创作之路时,李山文感慨道:“我从小就喜欢书画艺术,因为家境贫寒,没有机会学习;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文化工作,就经常学书习字,也算得偿所愿;退休后,赋闲在家,又结识了一些根雕爱好者,感觉这项艺术更能体现天趣与人艺的巧妙结合,很有意思,就加入了根雕协会。”从此,他每天与枯木、刀子、电磨、抛光机为伴,尽情地畅游在根雕艺术的海洋中。一位邻居告诉记者,经常看到他在坡坎地角、农家院落、柴堆旁边,寻找枯树疙瘩的身影。“自从他迷恋上了根雕,我们家里就多了个‘柴房’,堆放着各种枯树根。”李山文的老伴接过话茬说,这些朽木烂柴、树根疙瘩,在他眼中就是“宝贝”。
常言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李山文介绍,根雕的取材、取舍是很灵活的,无论是竹根、树根,都要尽量保持原有的形态,多半是以磨为主、以雕为辅,做到奇巧结合,物尽其用。
在李山文的引领下,记者参观了他的根雕展厅。“凤凰展翅”“金鸡啼唱”“仙鹤延年”“老牛奋蹄”“龙头拐杖”……一件件艺术品,形态逼真,活灵活现。“这些作品多数不上漆,保持原木纹理色泽,看起来自然质朴。”李山文介绍说。
对于雕刻细节,李山文从来不敢马虎,通常一气呵成,一坐就是半天。一件作品从素材造型,到提炼加工、精细打磨,再到进行命名,他需要反复琢磨、不断修改,少则一两天,多则十天半月,甚至几个月。对此,李山文感慨道:“天趣和自然美,要靠慧眼识别、艺术加工、灵感创作。每一件作品在创作前,都要经过认真观察、构思。”
“那些深藏于林间的枯树根,无人发现、利用,就会化为尘土。可是,这些被发现的树根,经过构思、雕饰、打磨,就有了第二次生命,变为精美的艺术品,感觉很有价值。”李山文坦言,他初学根雕艺术时,仅仅是满足自己的爱好,制作了一些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盆景摆件等,以观赏性为主。渐渐地,他就向深层次发展,加入了根雕协会,以“根”会友,以“根”学艺,并创出自己的风格。
踏上根雕艺术之路的李山文,爱好广泛,擅长书法、刻画、写作等。如今,在他居住的小院里,摆放着根雕、葫芦画等一件件独具特色的创意作品,供人们观赏、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