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的各项部署要求,动员济源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苦干实干、奋勇争先,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建设又富又美济源,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济源出重彩的绚丽篇章,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各项部署要求
1.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各项部署要求。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南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突出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抓好第二批主题教育等6个方面重点工作;要求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努力创造出无愧历史、无愧时代、无愧人民新的更大的业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与总书记3次视察河南、3次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以及对河南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以贯之,与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相互贯通,是新时代推动河南发展、做好各项工作的总纲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13个方面精辟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发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示,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河南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意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动员全省上下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各项部署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济源各级党组织的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重大意义,深刻体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领悟党中央《决定》的重大政治意义、时代意义、现实意义,紧紧围绕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济源的具体实践,努力创造让省委放心、让济源人民满意的新业绩。
2.深刻把握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对河南发展指明了方向,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指导意见。济源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具有独特优势,在黄河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是国家交给济源的重要任务,是省委、省政府对济源的殷切希望,也是济源重大的战略机遇。这一重大战略机遇与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机遇交汇叠加,丰富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内涵,为新时代济源发展打开了视野、指明了路径,也赋予我们更重要的职责使命。我们要担负起将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重大使命,自觉站在全国、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思路举措,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工业强区、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路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乡村全面振兴、环境持续向好、民生不断改善、文化繁荣兴盛,探索形成富有济源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我们要担负起全省改革创新“试验田”的重大使命,及时跟进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顶层设计,聚焦影响治理效能的突出矛盾、聚焦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障碍、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持续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争当全省改革创新的“排头兵”。我们要担负起沿黄重要节点城市保护和治理“母亲河”的重大使命,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争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构筑中原大地绿色生态屏障中谱写济源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3.深刻把握坚定制度自信、提升治理能力对推动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根本性基础性作用。制度优势是最大的优势。济源的每一次跨越发展,都与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紧密联系。特别是这些年济源发展取得的成绩,最根本的是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保障。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各项部署要求贯通起来,从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把准方向和路径,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部署的制度机制建设任务上把准重点和方法,从济源实际出发找准着力点和结合点,持续探索、务求实效,让发展更有质量、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有获得感,以严格制度和强大执行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委各项部署在济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当前,济源站在了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新起点,既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许多困难挑战。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立足当前抓好“六稳”,着眼长远谋势蓄势,找准事关全局的支撑点、突破点、发力点,积蓄壮大转型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打造发展高质量、社会正能量互促共进,环境更优美、人民更幸福相得益彰的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4.坚持“工业强区、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路径,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以产兴城。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把先进金属材料制造和延链补链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绿色改造、智能化改造,打造有色金属、钢铁材料和装备制造等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围绕战略合作、科技创新和骨干培育,发展壮大纳米杂化材料、食品饮料、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成长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推动区块链产业布局。突出文化旅游支柱作用,加快推进王屋山—济水源国家5A级景区、小浪底北岸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河清区域)创建,擦亮“一山一水一精神”文旅品牌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大力发展物流、电子商务、研发培训、金融保险、餐饮美食、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构建与工业转型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民生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创新龙头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创新创业群体培育等四大工程,大力引进高水平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创新在产业优化升级中的突出作用。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大力提升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坚持以城带产。坚持“一核两带多点”空间发展格局,加快中心城区与虎岭高新片区、玉川片区联动互动发展,辐射带动沿南太行生态旅游发展带、沿黄河小浪底北岸健康养生发展带和重点镇、特色小镇发展,打造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亮点。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坚持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加强城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加快城市功能修补、生态修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大气秀气灵气的现代城市。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持续推动城乡在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治理等七个方面一体化,促进各种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分配、自由流动,探索中小城市在全域推进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机制。强化基础支撑。坚持突出重点、弥补短板,构建安全高效、布局合理、互联互通、智能绿色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做好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济源境内项目前期工作,推动焦济洛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构建环城高速网络,完善提升干线公路、乡村道路,打造核心区15分钟通勤圈、30分钟核心区—平原镇辐射圈、1小时全域融合互动交通圈。建设现代能源支撑体系,坚持节能优先、内源优化、外引多元、创新引领,实施电源结构优化、油气安全保供、电网提档升级行动,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作,统筹电、气、热等终端功能设施一体化建设,探索多能互补、城乡一体的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建设现代水网体系,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统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实施“四水同治”,引水入城、打造水系,实现“以水润城”。建设现代信息网络体系,实现5G网络全覆盖,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推广应用,完善提升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功能,培育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深化开放合作。坚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拓宽开放通道、搭建开放平台、优化开放环境,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省“四路五区”战略,深化与周边城市的战略合作,积极融入洛阳都市圈,充分发挥省际城市的区位优势,有效承接政策辐射和先进产业布局转移,(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