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

——济源农业科学院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富硒苹果

指导贫困村富硒红薯生产

指导优质富硒小麦生产

指导富硒桃生产

富硒大米

高山蔬菜示范基地

富硒水稻示范基地

中药材冬凌草研究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办公楼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70载;以农为本,创新发展硕果丰。

1949年至今,济源农科院与共和国一同风雨前行70年。济源农科院前身历经济源县棉麦试验场、农场、良种繁育场、试验站、五七干校、农科所等多次变更,曾执行自收自支、差供体制,长期处于求生存状态。2012年,济源农科院终于迎来撤所建院、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打开思路,才有新出路;放宽视野,才能拥有新田野。面对基层科研院所固守传统农作物育种、科技创新难以突破提升的发展困境,济源农科院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调研,反复研讨论证,不断解放思想促进观念转变,凝练出“三项(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六项(科技示范、科企合作、科技下乡、科技培训、科技热线、科普宣传)服务”科研工作总任务,形成了“在创新中服务,在服务中创新”工作总思路以及“精准科研,精准服务”的工作理念,同时,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为全面开启农业科研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秉持“厚德博学、格物致新”的院训精神,今天的济源农科院已逐步成长为支撑引领济源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创新科技,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一项项科研成果,记录了济源农科院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不懈探索与追求。先后有17个小麦、玉米新品种通过河南省审定,育出了国审玉米品种“济单7号”“济单94-2”和小麦品种“济麦1号”等在河南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优秀品种;制定了8项河南省地方标准,获得90余项省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及奖项……济源农科院先后荣获河南省农业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科技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多次被授予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科技进步先进单位称号。

着力优质特色农作物研究,谋求农业发展新优势。早在20世纪90年代,济源农科院就在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在小麦学科领域开始了由高产向高产优质、特色优质并重转变的研究,并成功选育出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4号”和糯小麦新品种“济糯1号”,首次在优质、特色品种选育方面实现突破。2017年、2019年新选育的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济研麦7号”和“济研麦10号”分别通过河南省审定,“丰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济研麦7号’选育与示范”“‘济糯1号’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分别获得2019年济源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近年来,济源农科院玉米研究团队先后培育出省审玉米新品种“济研118”“济研501”,中药材、蔬菜、林果、农业经济等研究团队相继开展冬凌草航天诱变育种、艾草、高山蔬菜、优质高效鲜果、杂粮等研究,积极拓展科技创新研究范围,有效支撑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着力富硒功能农业研究,开启特色高效农业之路。济源独特的地理资源环境,决定了必须走优质特色高效农业之路。经多方取经、科学论证,2011年济源农科院开启了“富硒功能农业”研发之路,并组建富硒功能农业创新研究团队,自主研发出“农硒宝”富硒有机液肥,形成30余项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研发粮食、蔬菜、水果、禽蛋等30余种富硒农产品。济源农科院通过不断开展优质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及产品研发,使济源的富硒功能农业从无到有,发展局面逐步打开,有效支撑引领了济源优质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富硒功能农业研究先后被列入中共济源市委1号文件、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及“三农”工作安排。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张战伟,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石迎军等先后调研济源农科院富硒功能农业研究工作,并提出“发展富硒农产品,打造济源富硒品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新要求。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和河南省农科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均对济源农科院富硒功能农业研究给予肯定。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济源农科院农业科研人员始终牢记使命,紧跟时代步伐,把“三农”的需求作为奋斗的方向,站高谋远,脚踏实地,不懈进取,科技创新研究更加契合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探索出了一条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特色发展之路,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为提升区域农业核心竞争力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精准服务,让科技的种子落地生根

科技成果只有植根大地,才能结出累累硕果。新时代,济源农科院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要求新任务,围绕“农民想什么、产业要什么、发展靠什么”,坚持开展“科技示范、科企合作、科技下乡、科技培训、科技热线、科普宣传”六项服务,不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让实验室内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农民真正看得见、学得会、用得好科研成果,大幅提升了科技支撑“三农”发展的能力。济源农科院先后示范推广优质专用小麦、特色鲜食玉米、青贮玉米、苜蓿、杂粮以及优质高效简化栽培、绿色农产品生产、水肥一体化、立体种养、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新品种、新技术300余项,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优秀团队、河南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科技兴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围绕富硒功能农业,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济源农科院通过在济源各镇(街道)建立富硒农产品试验示范点为突破口,辐射带动发展富硒农业产业,有效解决了以往农产品质量差、价格低、销售难的问题,推动了农产品由中低端产品过剩向高端产品供不应求转变,富民效益日益凸显。如:邵原镇崔家庄和史家腰村生产的富硒苹果,销售价格稳定在3~5元/斤,每亩增收均在五千元以上;五龙口镇西正村种植的富硒水稻,较普通水稻每亩增收两千元。在贫困山区发展绿色优质富硒农业,也为农户脱贫致富打开了一条新途径,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方式和有力举措。如:下冶中吴村、坡头石槽沟村的绿色优质富硒小麦面粉,邵原茶房村的富硒小米、花园村的富硒南瓜、唐山村的富硒花生和富硒红薯等,效益实现翻番。目前,济源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基本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格局,5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加入富硒产业开发队伍,成为富硒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富硒农产品种植面积1万余亩,每年实现产值5000余万元,为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产业扶贫做出了积极贡献。

围绕良种良法示范应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济源农科院依托承担的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及各级各类省、市、国家科研项目等自身优势,大力实施建设蔬菜、林果、中药材、粮食等农业科技示范精品基地30余个,主推优良品种、技术集成配套示范应用,有效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其中,在梨林镇前荣村创建的“郑麦7698”生产示范方,2014年以平均亩产752.46公斤的成绩,打破了我国千亩示范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纪录,比往年该村平均亩产增产202.46公斤,每亩增加收入500余元,受到了院士、专家的高度肯定和群众的广泛认可。在思礼镇“四优四化”核桃示范基地,我院科研人员示范高接换

优、节水灌溉、林下种植等7项技术,使农药和人工成本降低30%,助力基地获得绿色食品A级产品证书。在克井镇枣庙村建立的千亩标准化冬凌草科技示范基地、在玉泉街道建立的水肥一体化蔬菜基地,应用绿色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等,实现了品质和效益双提升;2019年,示范推广的猕猴桃、红梨、火龙果等优质高效鲜果渐成“新宠”。同时,济源农科院每年协助镇(街道)、基地策划举办红薯节、艾草文化艺术节、稻米节等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基地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济源农科院围绕济源科技服务和脱贫攻坚统一部署,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大力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参加全市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等,为公众提供科普咨询服务;开展科企对接服务,每年深入一线培训指导2000人次以上,发放宣传材料10000余份;积极组建园艺产业和特色作物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开展科技特派员行动,选派34名科技特派员,以5个镇、16个贫困村为重点,深入贫困一线开展产业扶贫和技术指导服务,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科技力量。

坚持党建引领,聚人才抓基础促合作

农科事业的发展,党建是引领,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济源农科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三农”工作和科技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科研事业发展高质量,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强化对党员干部和广大党员政治理论、宗旨意识和意识形态教育,使党员干部工作风不断优化,党组织的凝聚力显著增强,为农业科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济源农科院连续两届荣获河南省文明单位称号,先后获得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济源市先进党总支、济源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五星级示范党组织、先进“五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济源农科院通过坚持实施“人才兴院”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使人才队伍建设更加蓬勃朝气。济源农科院现有在编干部职工63人,其中科技人员41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中高级职称28人,研究生学历12人,博士1人;省科普带头人2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5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市十佳科技创新人才2人。2000年以来,济源农科院引进优秀人才30余人,每年有计划分层次组织人才外出学习培训考察100人次以上,先后邀请中科大尹雪斌研究员、中科院康跃虎研究员、河南省农科院许为钢研究员、河南农大郭天财教授等20余名专家教授到院培训指导;通过月科研工作例会、农科论坛等加强内部学术交流,重视年轻人才培养,给年轻人压担子、搭平台,提高科技人才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出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科研条件。济源农科院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争取资金项目狠抓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成效明显。济源农科院先后建成3000平方米办公楼、文体楼、2000平方米实验楼、海南三亚玉米繁育基地和柏树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拥有科研试验示范基地近1000亩;对试验地围栏、机井、大棚、仓库等进行改造提升,为新实验室配备实验操作台、标准化无菌室、中央空调等设备,对会议室、办公室、图书室、成果展览室、文体活动室等设施设备进行更新配套。科研办公环境更加宽松便捷,为农业科技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强化交流合作,提升平台建设。济源农科院通过每年到先进院所、地区学习取经,找差距、补短板、促合作,大幅度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济源农科院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河南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与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艾得火健康科技公司等高新企业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关系;加入“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富硒农业技术专业委员会”“河南省作物基因组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及省级平台,相继建立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工作站、中科院小麦生物技术研究基地、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济源综合试验站、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豫西北特色农业研究中心、济源现代农业节水研究中心、济源航天生物育种中心、济源艾草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推动富硒农业、生物育种、中药材等技术研发向更高水平迈进。

新时代,再谱农业科技兴农绚丽篇章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济源农科院广大干部职工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的殷切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始终牢记科技兴农初心,肩负乡村振兴使命,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盯现代农业关键技术和生产实际问题,聚焦功能农业、绿色优质特色农业等发展,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向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效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全新的面貌、意气风发走在新时代,走向新未来,努力为济源农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再谱农业科技兴农绚丽篇章。(付卫东 郝玲玲)

2019-12-26 ——济源农业科学院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1 1 济源日报 c_42364.html 1 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