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行政服务中心“爱心书屋”项目
该项目于2015年3月发起,旨在为大家提供便民阅读场所,为志愿者搭建传递爱心、传承智慧的爱心平台。“爱心书屋”建立了规范的图书管理制度、志愿者相关管理制度等。目前,参与该项目的注册志愿者达22人。近年来,“爱心书屋”的志愿者们为前来市民之家办事的群众,提供免费借阅图书服务上万次。同时,“爱心书屋”接收志愿者捐赠图书3000余册。市行政服务中心于2017年为“爱心书屋”增设了饮水机、监控设备、电子公益广告显示屏等,购买了价值5000元的图书;2018年又购买了价值14800元的图书;2019年又配备了电视、微波炉等,更大程度地便民、利民。同时,“爱心书屋”是济源志愿者的爱心平台和驿站,志愿者定期在书屋组织开展捐赠活动,并将捐赠的图书送往大峪东沟、下冶坡池等地。
济源示范区卫健委“健康卫士”项目
该项目于2016年3月发起,主要开展健康义诊、健康教育、健康保健、免费体检、心理抚慰、健康咨询、应急救助、义务定血型、免费发放计生用具等活动。每逢重大活动和重要节日,“健康卫士”志愿者及时守候在活动现场,用心做好医疗保障工作。同时,各服务站点对患病的困难群众开通就医绿色通道。济源设立了30个健康扶贫导诊台、80个健康扶贫优先窗口、100间健康扶贫爱心病房,为贫困群众提供了10个方面的多项免费服务。近3年来,20个志愿者小分队深入镇村,开展健康义诊400余次,受益群众11244人次。
济源示范区生态环境局“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项目
该项目于2014年3月发起,项目发起者邀请社会各界人士集中参观济源市环境监测站、北控(济源)污水净化有限公司、济源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济源联合环保医疗废物处置有限公司,组织环保志愿者进行现场讲解,拓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和方式,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每年“6·5环境日”,项目发起者分期分批组织公众零距离体验环保、了解环保、支持环保。同时,发挥济源环保微信群的作用,协调济源日报、济源晨报、济源电视台、济源广播电台等媒体记者和相关人员参加环保活动,并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报道。已集中发出报纸新闻22篇、电视新闻24篇、抖音视频17个、官方微信微博50篇,营造了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微公益节能环保”志愿服务项目
该项目于2015年9月发起,服务领域从起初的校园文化转向人文领域,包括科技服务、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爱心捐助、孝老敬老等。每一个参与的大学生基于信念和责任,热心公益事业。现在,有186名志愿者从线下走到线上,形成了“线上+线下、党支部+团支部”的服务模式,并加以推广应用,与省内外高校产生同频共振,形成“志愿服务共同体”网络。该项目组织多次承办豫西乡村生态建筑营造示范园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展“节能降耗 保卫蓝天”志愿服务活动、“‘瓶’安由你,爱心有你”微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和孝老爱亲、文明交通等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济源市农科院“田间地头一抹红”项目
该项目于2015年3月发起,主要开展科技示范、科企合作、科技培训、科技下乡、科技热线、科普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平均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0余场,下乡实地指导100多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解决病虫草害防治、施肥方法、品种应用等问题100多个。志愿者坚持“做给农民看、给农民做示范、带着农民干、让农民有钱赚”的理念,与农民建立了友好关系。农业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展示了市农科院的文明风采。科技志愿者们为济源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济源第一中学“绘画+”项目
该项目于2016年3月发起,在帮扶贫困村文化建设、农村墙体彩绘、义写春联送环卫工人、校园板报更新、校园文化创作等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志愿者们用奉献和友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尽自己的一份力,对自我的劳动成果更加珍惜,对乡村环境进行美化优化,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幸福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风家训进行宣传,手绘的反腐倡廉漫画和心理漫画等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不仅起到了精神文明宣传作用,还在助力济源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功不可没。
济源市第四中学“送特色课下乡”项目
该项目于2015年11月发起,主要对山区学校学生进行体育、音乐、美术、手工课程辅导。2015年11月,济源四中志愿者参加了济源晨报组织的送温暖活动,来到王屋镇和平教学点。教学点总共有7名学生,一名退休老教师负责他们的所有课程。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教学点没有开设体艺课。活动结束后,济源四中招募9名体音美老师,迅速成立送课下乡志愿服务队。连续4年,该志愿服务队每学期都到和平教学点义务授课。2019年10月,志愿服务队由9人增加至20人,送课活动由每学期定期送课变为每月定期送课。4年间,志愿服务队开展送课活动30余次,累计送体育、音乐、美术、手工课程84节。儿童节,志愿服务队教师为学生送去“六一”礼物,并开展了山村研学旅行活动。国庆节前夕,志愿服务队教师安排学生进城庆祝国庆节,参观市博物馆,观看济源四中升国旗仪式,并亲手制作国庆蛋糕,圆了山里孩子的进城梦。
济源市实验幼儿园“爱心妈妈讲故事”项目
该项目于2015年10月发起,旨在“在孩子心中播下喜欢阅读的种子,让孩子获得成长的力量”。济源市实验幼儿园园长卢军玲推出了“济之源故事汇”专栏“爱心妈妈讲故事”。只要小朋友在幼儿园,卢军玲就会面对面给他们讲故事;如果小朋友离园回家,她和志愿者会通过微信平台,用声音陪伴他们进入甜甜的梦乡。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展4年。截至2019年11月,“济之源故事汇”已经出了706期。现在,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该项目中。卢军玲提出了4点希望:一是全园老师讲好午休前的德育小故事;二是走进山区,通过爱心故事活动关爱留守儿童;三是引领更多爱心妈妈开展公益讲故事活动;四是带动省内外园所借鉴此做法,开办自己的故事平台。
济源市交通执法支队“爱心助学”项目
该项目于2016年3月发起,济源市交通执法支队开展了关爱山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活动,主要在邵原镇六主小学、大峪镇第一小学进行爱心助学帮扶。2016年,得知邵原镇六主小学三年级学生柴磊家里缺少经济来源,生活非常困难,济源市交通执法支队当即决定和柴磊建立一对一帮扶,每年定期给他送去衣服、学习用品和生活费,解决其上学期间的经济问题,并鼓励他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早日完成学业。通过志愿者们的努力,柴磊今年顺利小学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转入沁园中学。2019年3月,济源市交通执法支队又与大峪镇第一小学的苗同学结为帮扶对象,为其送去生活费,并承诺资助其完成小学学业。爱心助学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实施的过程是济源市交通执法支队爱心的传递。
济源爱心助学之家“女童保护”项目
该项目于2016年9月发起,由济源爱心助学之家负责人——李玉线(苦姐)引入济源,主要服务内容是做好防儿童性侵知识普及,改变公众观念,致力于推动相关制度和法律的完善。2017年8月,志愿者范素萍通过北京总部考核,成为济源第一位女童保护志愿者讲师。2017年9月,团队先后到下冶镇、大峪镇、邵原镇、轵城镇、承留镇幼儿园和黄河路小学、西关小学、东园小学免费送课。2018年,该项目又积极招募志愿者并培训新讲师,扩大讲师队伍,让更多孩子受益。目前,团队共有讲师9人,志愿者约60人。截至2019年9月,团队共开展活动109场,上课150节,覆盖学校及幼儿园71所,受益家长1621人、学生917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