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史方方)12月10日一早,王屋镇原庄村党支部书记范哲红就来到丹参地里,查看参苗长势。望着冬日暖阳照耀下阡陌纵横的田地,他不禁憧憬起未来:来年春上,丹参地里要套种花椒,连翘和黄甘李种植基地力争来年落地,侧柏、栓皮栎这些繁育快的苗木也要加强管理。这样,长效产业与短期产业相结合,群众年年有收益,村集体经济年年有增长,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日可待……
范哲红憧憬的,也正是勤劳的原庄群众目前可着劲儿干的事业。
“原庄有良好的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我们为群众量身打造了‘长短结合致富包’。”示范区林业局驻原庄村第一书记王双牛介绍。
以前,原庄的老百姓一直以玉米、小麦、大豆种植为主,一亩地年收益仅1000元左右。作为帮扶单位,示范区林业局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对村里的地形、土壤、植被、光照等方面的自然条件进行全面了解,最终制定了长效产业与短期产业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有效解决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
王双牛介绍,“长”即长远的产业规划,借助原庄处在济源打造的阳下路休闲带这一优势,规划原庄村采摘园项目,流转土地打造黄甘李种植基地和苗木繁育基地,指导贫困户种植皂角、双季槐、五角枫、丹参、黄精等经济效益好的苗木。“短”则是通过繁育短期见效的侧柏、栓皮栎等苗木,将这些苗木优先使用到每年的荒山造林工程中。
原庄人紧抓机遇,成立了以林业苗木繁育为主,高山果蔬种植、经济林培育、采摘园发展等多种经营形式为辅的源林林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产业,村里土地由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今年仅丹参种植,就发展了100多亩,预计可实现产值40余万元。在村里的带动下,有10余户群众自主种植了30余亩丹参。”原庄村村委会主任侯元胜说,合作社向他们提供参苗并统一收购,最保守的计算,每亩每年能增收4200元,群众除在种植上受益外,到流转土地上打工,又有一份可观的收入。
“我把2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每年有400元租金收入;种参、挖参用工时,村里又按天给我们算工钱,收入还是可以的。”贫困群众侯士峰笑呵呵地说。
看得见的效益最有说服力。目前,原庄群众已发展长效产业双季槐120余亩、皂角50余亩、黄甘李30亩,苗木繁育基地已繁育生长快的侧柏苗70万株、元宝枫18万株,其他花卉苗木2万余株。仅去年在荒山造林使用苗木一项上,原庄就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一个又一个产业的兴起,不仅让原庄顺利摘下省级贫困村的帽子,还带动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脱贫。
“长效产业保将来,短期产业见实效。村里将继续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篇文章,带领群众把丹参、黄甘李等种好;还要提前谋划好明年100亩花椒、连翘和50亩黄甘李种植基地建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让每户村民都有固定产业、每月都有固定收入。”范哲红细细描述着原庄村的发展,未来可期,全在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