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懂得给孩子立规矩,但做起来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说好一天只能吃一包零食,可孩子就是不照做”“孩子看电视太痴迷,不让看就对我拳打脚踢,然后场面就失控了”“孩子不守规矩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吼他,现在他都‘免疫’了”……家长给孩子立了规矩却不管用,问题可能出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立规矩的时间和方式不对
有人觉得给孩子建立规矩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其个性发展。其实不然。适当的规矩可以让孩子明确自己行为的边界,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孩子没有规矩不仅会限制个人成长,还容易成为人人厌烦的“熊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也很难立足。
两岁前,孩子自我意识可能还未萌芽,理解能力、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都不够。此时,家长给孩子立规矩为时尚早。但是,孩子两岁以后有了自我意识,行为上也更加随心所欲。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立规矩,让孩子建立起规则意识,在成人的提醒和引导下规范自己的言行。比如,家长要提醒孩子不能随便打人、不能吃太多零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这时,孩子会对规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我所愿的,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不能做。
孩子3~6岁是立规矩的关键期。此时家长给孩子立规矩可以帮助孩子发展主动性,让其自发、自觉地做一些事情、能够控制自己不做什么事情。比如家长可以让孩子将玩具收好、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在电影院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等。
一些基本的规矩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建立起来,对孩子日后自控力、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若孩子6岁之后甚至更晚才开始建立规矩,则不利于规矩的执行,也容易令孩子和家长都痛苦。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家长在立规矩时不能过于“专制”,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除了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建立其他规矩。孩子参与后,守规矩的积极性就会更高。确定好建立哪些规矩后,家长可以将建立的规矩写在纸上,然后贴在明显的地方。
家长执行规矩时的情绪、态度不对
许多家长在执行规矩时总是情绪激烈。如孩子玩手机时间过长,有些家长一把夺过手机对孩子大吼;孩子早上不按时起床,有些家长一直唠唠叨叨,骂孩子磨蹭;孩子在地铁里跑来跑去,有些家长当着众人面便开始训斥孩子。
如果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时总是斥责、吼叫、威胁,孩子就会觉得遵守规矩是一件痛苦、可怕的事情,从心底里就会抵触、排斥,也不乐意配合家长。
那么问题来了,家长如何在不发脾气的情况下让孩子守规矩呢?首先家长应该认识到规矩不是拿来惩罚、限制孩子的,而是用来保护和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在执行规矩时,家长应该秉持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情绪上保持平和,不暴躁易怒,态度上保持坚定,不随意妥协更改。孩子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肯定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家长应该接受。比如孩子在吃饭时非要玩玩具,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想玩那个玩具,但是吃饭时就要好好吃饭,这是规则。”
在执行规矩的过程中,家长要让孩子体会到遵守规矩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比如孩子回家后先写完作业,然后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到很晚的时候还在慌慌张张写作业。
家长可以提前告诉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或者家长可以采取体验式教育,让孩子自己体验后果。时间长了,孩子的经验多了,就自然而然会选择遵守规矩,享受好的后果,从而自发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此外,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当众批评孩子,或是用难听的语言攻击孩子,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其一些鼓励。
家长自己不守规矩
生活中,一些家长总是教孩子如何守规矩,自己却给孩子做出不良示范,比如作息混乱、沉迷电视手机、不尊重老人、闯红灯、乱扔垃圾等。时间长了,家长无论说什么,孩子都不愿意听了。
家长的言传身教,永远比给孩子立规矩重要。因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只有尊重、认同某个人,才会信服这个人说的话,按照这个人的要求去做事。所以家长想让孩子守规矩,自己首先应做好榜样。
无论在家还是在外,家长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让孩子信服和认同。钱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