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里真是满目疮痍;现在,经过修复治理,也真是大变样。这也更有利于我们当地经济社会发展。”11月28日,在承留—小寨露天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施工现场,承留镇村镇建设发展中心主任曹宪松高兴地说。
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昔日的露天采坑和堆放废矿渣石的荒坡已经不见,危岩已经清除,土地回填平整……通过生态修复,这里即将再现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
这样的变化,源于济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近年,济源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围绕“中原经济区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又富又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积极主动作为,在加快实施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基础上,重点做好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济源项目),绘就美丽济源山水画卷。
“受采矿活动和工业生产影响,济源南太行、沿黄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一些山体被挖空、植被遭破坏、农田被沙化、河流被污染……亟须进行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质环境科工作人员惠勇告诉记者,“我们以国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为契机,迅速着手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2019年6月6日,河南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批复《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该项目共涉及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5个城市,其中,济源项目共25个,包括地质环境治理、农田综合整治项目及土壤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湿地保护、森林保护和生态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内容。”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卢多璋告诉记者。
按中央、省政府要求,工程应在2019-2020年分两年实施。为确保提前或按期完成工程任务,济源将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济源项目)列入全市“十大工程”,并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督导推进,确保项目均在2019年度开工,2020年9月全部完成。
截至目前,济源项目进展顺利,25个项目中已完工1个、已开工18个、正在履行招标程序1个、调整规划设计方案2个、正在启动治理3个。涉及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项目有17个。其中,已完成大峪镇寺郎腰1个村土地整治项目,并通过省自然资源厅验收;16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已开工12个,调整规划设计方案1个,正在启动治理3个。17个项目总投资22564万元,完成矿山恢复清理面积71平方千米。目前,已完成投资7034.4余万元,占总工程量的46%。
承留—小寨露天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只是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中的一个。11月28日,记者来到正在加紧施工的下冶煤铝土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现场,寒风凛冽,施工现场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辆辆工程运输车来回穿梭,矿山修复治理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这里以前是个硫黄矿,紧挨黄河,无序开采不仅严重破坏了山体,雨后矿坑沉积的硫黄水也时刻威胁着地下水和母亲河的安全。”项目施工现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危岩清除、废石废渣清除、场地平整、砌石挡墙、覆土工膜、挖鱼鳞坑等工作,修复受损山体,减少水土流失,也减少硫黄水污染。”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约2045.4万元,已完成总工程量的31%。
“这个项目涉及下冶镇官洗沟和圪台两个村,完工后可以平整出14公顷土地,我们打算种上经济作物应雪黄梨,并交付下冶镇政府。这样不仅能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可以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质环境科科长李运生告诉记者。
守住绿水青山,共享绿色福祉。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过程中,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发挥治理项目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矿山环境恢复与产业经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真正绘好“山水画”,逐梦“绿富美”,推动济源高质量发展。记者 赵传杰 通讯员 刘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