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副刊

老放映员的电影记忆

◆李元启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从部队退伍回来,被分配在济源县化工厂工会工作。 厂里买了一台甘光f—16毫米电影放映机, 交由工会负责放映。工会干部里我最年轻, 组织上就让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兼任放映员,一个月放几场电影。

放映电影时,我先去县电影院取片子,回来后,在倒片机上将几盘电影胶片倒过来,这样放映时,观众才能看到人头朝上的画面来。倒片机是手摇式的,倒完一部电影胶片得几十分钟 。晚上放电影,搬个桌子和凳子,桌子上放电影放映机和电影胶片。桌腿上捆上两米多高的竹竿,竹竿上挂上电灯泡。接上电源,拧亮电灯 ,打开放映机光源调整焦距,将镜头光柱不大不小对准悬挂在远处的银幕,往往得几次才能调整好。那时候,电影就是个稀罕物。当白花花的光柱射向银幕时,好奇的小朋友们顿时乐开了怀,纷纷跑到银幕前,将小手伸向银幕做出小鸡、小兔等各种造型,引得观众一片笑声 。这也是露天放电影必经的一个场面,现在想起来觉得蛮有意思。调好焦距后,安上电影胶片开始放映。每放完一盘胶片,就得将机子停下来,打开照明灯,取下空片盒,再安装上另一盘胶片继续放映。放一部电影往往得停机好几次。

20世纪80年代初, 工人增加为几千人。厂里买了两台井冈山104—A35毫米移动式电影放映机。两台机器交替放映,中间不停机。银幕也宽大,有宽银幕、遮幅式银幕、普通型银幕,放映效果良好。

我的《河南省三等放映员技术资格证书》,就是那时在新乡地区举办的“电影放映员培训班”上获得的。培训班地址在辉县招待所。在培训班学习时,老师给我们讲了他第一次给偏远山区群众放电影时遇到的事情 ,令人感动和记忆深刻。老师是新中国第一代电影放映员。他说,那时每个公社有一个电影放映队。由于山区村落小,群众居住又分散,公社就以管理区为放映点。什么时候放电影了, 管理区通知各大队组织群众来观看。那个年代,山区还没有电。每次放电影,放映员就得拉着平车,车里装着发电机、放映机等相关设备,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上坡下坡,两个人你推我拉,几个小时才能到达放映点。来一次不容易,他们往往连放两三部电影。放完电影后,往往就到了翌日凌晨3点左右。管理区人员看放映员挺辛苦,就准备点饭犒劳 。那个年代,放映的电影多数是战斗故事片。当影片放完后,奇迹出现了。有的社员提着篮子跑到银幕下捡弹壳。管理区还做了够几十个人吃的一大锅饭。放映员诧异地问:咋做这么多饭?我们就两个人啊!管理区领导说:“刚才看到那么多八路军在打鬼子,我们还怕做少了呢?”你看,山区群众拥军的热情有多高 !

那时,济源县的企业里,只有化工厂、冶炼厂、煤矿3个大厂有电影放映机。化工厂和冶炼厂离得近,有好影片时,两个厂同时放映一部片,这就得“跑片子”——冶炼厂放完一盘胶片后,“跑片人”赶紧拿上胶片,骑着自行车送往化工厂。到厂后,放映员赶紧将拿来的胶片在倒片机上倒过来,然后安装在放映机上赶紧放映。有一次,放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观众哭得稀里哗啦。

有了电视后,看电影的人少了。厂里就把电影机处理掉了,买了彩色电视机让工人们观看 。

时代的变迁,并没有让电影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电影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前几天,我去市里一个影城看了一场电影。这个影城完全采用数字化放映模式。影城有6个放映厅,可同时放映6部影片。放映厅装修豪华,观众坐在柔软舒适的沙发上观看电影,很是惬意。影城放映的是3D立体电影,带上3D眼镜观看,逼真而清晰的画面、令人震撼的立体音效,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放映员更潇洒—— 机器自动放映影片……

走出影城,我这个老电影放映员心里十分感慨,但感慨的同时又很欣慰。是啊,新中国成立70年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电影事业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多样化了。

2019-09-20 1 1 济源日报 c_36508.html 1 老放映员的电影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