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志远 通讯员 姚建忠
近日,在梨林镇水运庄村清真寺的外墙上,一张红纸告示引起村民的注意。“经‘三委’、村民代表决议,现将我村谷王牌收割机公开拍卖……”水运庄调委会主任严继发说,“别看这只是一个公告,我们给法律顾问看过,没有问题才张贴出来的。”
自从村里有了法律顾问,水运庄村有关土地征用、土地流转、房屋拆迁、经济合同、婚姻家庭、邻里界址等方面的纠纷都会进行咨询,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法律顾问还经常给我们开展法律咨询、以案说法、普法宣传等惠民法律服务活动。”严继发说。
“自2018年我市实施村(居、社区)法律服务以来,我所与承留镇、梨林镇签署了法律服务合同,16名律师参与这项工作。”艳阳天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李艳丽介绍,“村(居、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是新型的服务模式,与以往所有的法律服务均不同。如何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的确是一个难题。”
对此,律师商定了几个法律宣传方案。一是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宣传,制作“法律宣传美篇”,给群众推送基础法律知识,有图有内容,简单易懂。二是现场提供法律服务,入村下乡,发放宣传资料。
“围绕国家政策及农村热点问题的法律知识很受大家的欢迎。其中,‘三夏防火’法律知识推送后,3天的点击量就达800次。”李艳丽说,“现场每次讲完课,总有很多村民添加微信,希望成为微信好友。”
利用这样的契机,艳阳天律师事务所创新采用微信群直播讲课的方式宣传法律知识。“这种方式受众面广、不受地点限制,而且当时没有听课的,还可以事后听课。”李艳丽说,“这些村民加我们为好友,便于随时咨询法律问题。当他们需要的时候,正好有专业的律师能帮助他们。”
记者正在采访时,承留镇玉阳村村民李娟到艳阳天律师事务所咨询法律问题。“刚开始,律师进村进行宣讲时,我们还有点排斥。”和其他村民一样担心上当受骗的李娟保持谨慎观望的态度,“后来,律师进村多了,和我们聊得多了,我们也真正学到了一些法律知识。现在,老百姓学法、守法意识逐渐增强。”
梨林镇人大主席李政军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普法工作的广泛开展,依法办事、依法行政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特别是广大农民对法律的需求日益强烈。”
“以前,全市法律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市区,偏远乡村法律服务资源较少。”李政军说,“现在,村村设法律顾问,有效破解了法律服务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公共法律服务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重要转变。同时,这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抓手。”
“积极发挥律师法律专业优势,建立‘一村一名法律顾问’制度,实现村(居、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促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提升基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把济源建成又富又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出积极的贡献。”去年8月,我市下发《在全市开展“一村(居、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开展此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自村(居、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将其作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
市司法局副局长李礼文介绍:“全市村(居、社区)法律顾问坚持‘固定服务’和‘按需服务’相结合,通过现场值班与线上服务的方式,开展现场普法、答疑释法、调解析法、培训明法和法治审查、提供法律意见等活动,为群众提供便利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法律服务,形成了‘日常有联系、经常有活动、定期有服务’的法律顾问工作模式,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欢迎。”
数据显示,自村(居、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开展以来,全市129名法律顾问累计深入村(居、社区)2000余人次,接受村民法律咨询3200余人次,参与调解纠纷86次,举办法制讲座94场次,为群众提供专业法律意见2530条,代群众起草法律文书160件,参与诉讼活动50次,提供现场法律服务217人次,为村(居、社区)重大事项提供法律意见35条。
“我们扎实推进‘一村(居、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打通了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基层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高。”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沿海介绍,“下一步,市司法局将继续推进‘一村(居、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为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把济源建成又富又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