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跃军 通讯员 范建香
推进“商标富农”战略,服务“三农”发展,全市农产品、农产品加工等涉农注册商标数量达237件;开通打假维权“绿色通道”,市工商局联合娃哈哈、红牛、中沃实业、优洋饮品等商标品牌企业,经常性开展维权打假专项行动;打击侵权假冒,我市今年上半年集中销毁侵权假冒白酒、饮料、调味品、糖果340余件和真空包装熟食品150公斤,案值超过4万元……
把品牌建设作为服务企业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向科技型、创新型、高端化发展。近年,市工商局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持续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不断完善商标帮扶机制,强化商标知识产权保护,为推动全市商标品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又富又美济源作出积极贡献。
强化宣传,提升商标品牌建设影响力
当今世界,品牌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的重要象征,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标识。近年,全市商标发展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市新注册商标462件,注册商标总量达到4761件,商标新注册量和注册商标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98.3%和36.4%。
生活讲品质,消费重品牌。商标是品牌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对品牌进行法律保护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知识产权类别。为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商标发展氛围,市工商局不断丰富宣传形式,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介,结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广泛宣传《商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引导企业重视商标品牌发展。几年来,该局在市级媒体刊发相关报道40余篇,在网站发布更新内容1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23000余份,现场受理商标注册咨询500余次。与此同时,市工商局工作人员主动走进企业走访调研,掌握企业经营销售和商标注册使用情况,及时解决在商标注册、运用和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并邀请北京诚信坤泰知识产权有限公司专家为全市重点企业负责人授课,有针对性地普及商标品牌相关知识等,提高其商标法律意识和品牌意识。据统计,2017至2018年,市工商局工作人员累计走访各类市场主体19000余家,收集商标发展意见建议50余条;各基层工商所举办商标知识培训班16期。
创新服务,商标品牌战略助推经济发展
树一个品牌,带动一条产业链,拉动一方经济。市工商局强化服务意识,加大帮扶力度,积极构建品牌孵化培育服务机制;注重对口指导帮扶,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从市场主体中筛选出信誉好、成长性高的优势企业,组织专人“一对一”上门,全程跟踪服务,通过建议、辅导、提醒、规劝等方式,对企业在商标注册、使用、管理、保护、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帮扶,帮助企业实现“无牌变有牌,有牌变名牌”。
争创驰名商标,扩大品牌知名度。2013年,市工商局经过努力,帮扶豫光“YUGUANG”商标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从而实现了我市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随后几年,市工商局先后帮扶万洋“WANYANG”豫联创“YULIANCHUANG”等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使得我市的中国驰名商标达到5件。中国驰名商标的成功创建,必将对全市重点企业争创商标品牌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为激励企业商标创建工作,我市积极落实对获得知名商标的企业奖励补贴资金。2014年以来,全市发放奖励资金380万元,获得补贴的企业达28家。
发挥职能优势,创新服务举措,不断提升商标品牌建设与服务能力。市工商局依托基层工商所建立了16个“品牌工作指导站”,建立健全商标档案管理、品牌培育、品牌保护联系人等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的行政指导的同时,将商标服务工作延伸到基层。我市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商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培育力度,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商标+农户”的发展模式,深入推进“商标富农”工作,努力创造“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服务“三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前,全市农产品、农产品加工等涉农注册商标数量达237件。同时,济源王屋山冬凌草研究所的“济源冬凌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资料申报工作已完成,等待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审核。
严格监管,构筑商标品牌发展新防护
市工商局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持续加大商标监管执法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围绕城乡接合部、农村地区、互联网等重点领域,以饮料、酒类、服装、日化用品、家装建材等为监管重点,持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严厉查处涉及民生、社会关切的商标侵权行为。(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