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法治创建根植民心

本报记者 王志远 通讯员 姚建忠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市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我市全面开展了“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一村(居、社区)一法律顾问”建设、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活动、“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主题法治宣传活动。玉川大地涌现出先进的经验做法,记者通过采访调查,特推出“法治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系列报道。

夏木繁盛的美丽时节,承留镇花石村商山街桥北4号院墙外,悬挂着一块木质牌子,上面展示着“法治家庭示范户”“十星级文明户”“和睦家庭”等荣誉称号。院落的对面则竖立着“法治强保障 依法促和谐”的宣传栏,上面介绍着花石村法治建设的具体做法。

花石村党支部书记周全喜介绍,近年来,花石支村两委高度重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成立了以退伍军人为成员的“老班长调解室”,组建了“花石村法治服务团”。该服务团由司法所相关人员、村法律顾问、民调主任、法庭和警务队相关负责人组成,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和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等活动。

“近年来,承留镇花石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承担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等多项试点工作,完成了一次次重大变革。”花石村调委会主任聂敏政介绍,“然而,随之而来的各种矛盾纠纷层出不穷。如何化解矛盾,确保村内和谐稳定,成为摆在支村两委面前的难题。”

“思来想去,解决问题还得依靠法律。结合村里退役军人多、素质高、能力强、热心公益的实际,我想到了成立以退伍军人为成员的调解室。”最终,花石村民投票选出聂敏政、聂连成等5名退役军人,并组建了花石村“老班长调解室”。这是一支平均年龄63岁的调解队伍。

去年,花石村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座年久失修的土房严重影响了整体规划。然而,该户村民拒绝搬迁。“老班长调解室”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依法化解了矛盾。

“纠纷无大小,调解要尽早。舍得三寸舌,啥事都能调。”这是聂敏政的调解之道,“我们花石正是不断提升依法办事和民主管理水平,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花石村不仅有“老班长调解室”和“法治服务团”发挥作用,还开展了“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家庭示范户”评选活动,通过23个“法律明白人”和23户“法治家庭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积极打造村法律图书角、公共法律服务室、高标准建设法治游园……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花石法治阵地建设得到加强,法治氛围日益浓厚,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法治元素、法治素养不断提升。

周全喜说:“花石村积极打造‘三治融合’示范点。特别是通过民主法治创建,全体村民和村干部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为我村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法治保障。”

2019年4月,我市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更多的村庄加入到“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中来。梨林镇桥头村也在积极创建之中,通过建设法治游园、法治长廊,绘制卡通漫画,书写宣传标语,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法盲是要不得的,我们要充分利用法律来指导开展各项工作。”桥头村党支部书记张成材说,“村民拥有法律知识,就能提高法律素养,从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这样一来,村民素质提高了,各项工作开展也顺利了,村里的发展就会越来越好。”

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沿海介绍:“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少村(社区)依托‘七五’普法规划,通过强队伍、建阵地、重宣传等措施,强力推进法治建设,干部群众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法治宣传和依法治理有了新的成效,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如今,我市有4个村(社区)获得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称号,拥有省级民主法治村50个、市级民主法治村85个。“我们坚持典型示范、以点带面,通过创建,农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为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提供了法治保障。”市司法局党组成员李艳说,“我们力争通过两年创建,到2020年底全市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率在90%以上。”

2019-07-16 本报记者 王志远 通讯员 姚建忠 1 1 济源日报 c_33124.html 1 法治创建根植民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