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2017年,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顺利获批,城乡一体化发展也进入提档升级的“深耕”期。在城乡携手共进的道路上,改革仍将激活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小农如何对接大市场
今年夏收,五龙口镇沁北家庭农场喜获丰收。丰收的背后,是父子两代新农人的故事:杨东胜是农场负责人,他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都选择了返乡务农。
有了两个儿子帮忙,老杨如虎添翼,家庭农场稳步壮大,去年流转土地2500余亩,收益超过200万元。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人”。
济源近年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壮大,带动万千小农有效对接大市场。
山乡田野间,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其中家庭农场176家,比改革前增加了2倍多。全市农民合作社达1065家,比改革前增长36.5%。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54家,比改革前增长31%。
新型经营主体搅动了济源农业的一池春水。2018年,流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面积达16.2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53%。
农业生产方式因之发生了深刻改变,正由昔日的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转变。
在龙头企业绿茵种苗带动下,济源4100多户农民从事蔬菜制种产业,一块块山村田地和全球种子市场紧紧相连。
王屋山下,田野闾巷改革起波澜,广袤大地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济源将大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原出彩济源出重彩再谱新辉煌。”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表示。
(原载于2019年7月14日《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