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动能释放,催生发展蝶变
改革春潮涌,百姓幸福长。
承担改革试验任务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农村发展的重大机遇。实打实、真刀真枪的改革举措,让济源的农村改革呈现出亮点纷呈、纵深推进的新格局,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广大农村因改革驶入发展“快车道”。
“三年改革,石头开花。”这是农村改革典型村承留镇花石村时下最火的一句话。通过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花石村在全省第一个以集体资产抵押向银行贷款。在90万元贷款的撬动下,该村发展滑雪场、水上乐园等项目,2018年底经营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2.7万元,与改革前2015年的24万元相比大幅增加。通过土地租金、入股分红、打工工资、集体分红,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111元。
王屋镇迎门村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将260亩耕地、6788.8亩山林入股市文旅集团,耕地每年每股分得红利700元、山林每年每股分得红利113元。该村还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宅基地资源,积极发展民俗旅游,翻新改造的闲置宅基地每晚住宿价格高达2000元。村民通过发展特色餐饮、传统手艺,吃上了“旅游饭”。
在改革的推动下,济源农村呈现了多种发展集体经济的类型。村集体在市区购买门面房,发展异地物业经济,称为“异地物业型”。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称为“现代农业发展型”。花石等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称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型”。迎门等村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称为“资源开发型”。与龙头企业携手,积极发展养殖、种植产业或入股企业分红,称为“村企共建型”。
集体经济百花齐放,富农大戏越唱越响。农村改革让山林、田地、农房、村产生出真金白银。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增长24.1%,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44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1∶1。
改革为农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演绎着高附加值、强带动力的生动角色。全市85%的耕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居全省8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首。2018年,全市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达77.57%。
改革,不仅富了经济,还美了环境、改变了生活。今日的济源农村,打造了青山绿水牌,唱响了美丽乡村戏。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交相辉映,近百个遍布山林平原的美丽乡村、“四美乡村”连片成景,“三清一改”“一荒变四园”成为自觉行动,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镇村、卫生镇村、文明镇村脱颖而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深化农村改革,是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广大愚公儿女将勇立时代潮头、保持昂扬锐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精神,在中原更加出彩中不断赓续农村改革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