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娱乐

走出舒适区,中国电影该“冷静”一下了

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已突破300亿元大关。与2018年不同的是,今年的“300亿元大关”略晚了7天。

一个不起眼的时间差值,但对于中国电影行业来说,却有可能是一个发展阶段的时间节点。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2015年、2016年的狂飙突进,2017年、2018年开始去泡沫,2019年已趋于理性,回归“冷静”。

“平稳”是当下电影市场发展的关键词

自2018年以来,影视行业就步入低谷。

一方面,电影市场对内容的需求在提升,但各大影视公司供给不足,电影票房从快速增长变成下滑;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产业也遭遇了资本退潮的危机,增速放缓,一些上市影视公司市值大幅缩水,也给电影企业经营者带来巨大压力。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中国电影分账票房(不含服务费)累计249.41亿元,同比下降6.35%。在观影人次方面, 1月至5月,观影人数仅为6.89亿人次,相比2018年同期减少了约1亿人次。这是自2011年来,国内分账票房和观影人次增速首次出现负增长。

不少专家认为,这一困境和相当一部分影视企业过度追求“流量”热点、片面追求商业效益有关。而随着市场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增加,以及影视项目单体投资规模的日益走高,市场对电影工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挤出泡沫,淘汰缺乏竞争优势和实力的公司势在必行。

另外,随着5G、超高清技术的落地,电影人独有的院线渠道也在遭遇冲击,对传统影视公司将产生更大的压力。电影院是否还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也打上了问号。

无论如何,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发展之路必须加快步伐。然而,目前现状并不乐观。《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表示:“中国的电影行业还处在工业化最开始的阶段。我拍摄了《流浪地球》之后,才知道工业化这条路有多艰难,我们跟好莱坞有多大的差距。”

“‘平稳’是当下电影市场发展的一个关键词。”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李湛也表示,从受众端的大数据可以看到,受众规模走向平稳,观影频次也变得比较稳定,年龄结构变得更加平均,各个年龄层观众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这些数据反映了电影消费者的市场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和稳定,中国电影产业精耕细作的红利期已经开始。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影要向质量发力。

讲好故事是电影市场“刚需”

虽然困难重重且问题不少,但是国内电影产业希望仍有,且大有可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电影行业经过多年的“野蛮”生长,需要一段这样的“冷静期”。

在2018年,得益于市场规范挤去了票房增长中的泡沫,优质电影浮出水面,实现口碑与票房齐飞的态势。一批国产电影突破寒冬的封锁,在这一年里完成了类型、美学、影响力的多层突破。《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无双》等一批优秀的影片不但在票房上取得成绩,而且在社会影响力上也取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使得讲好中国故事,成为电影市场的“刚需”。

基于此,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600亿元大关。根据国家电影局的数据,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同比增长9.06%;国产电影总票房为378.97亿元,同比增长25.89%,市场占比为62.15%,比去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市场主体地位更加稳固。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发布的《2018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指出,2018年全球票房达411亿美元,较2017年上升1.2%。而这一增长离不开中国票房的高速增长。目前,中国不仅是全球电影市场第二大票仓,其90亿美元的体量更是占到全球总票房的22%。

“普华永道”最新预测,到2020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将达到122.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19.3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

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刘嘉称,虽然中国市场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飞速发展后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但是这并不一定是坏事,说明中国电影行业转入调整期,行业发展将更加平稳和有序。未来,中国电影市场仍然是全球电影产业的支柱,与北美市场一起,引领全球电影产业发展。

电影产业需要抓住机遇苦修内功

事实上,2018年以来,国内影视行业在文化大数据、文化企业发展、电影院建设、电影票房补贴等多方面也相继发布了多项“利好”。

种种迹象也表明,电影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后,依靠流量已不再是制胜的法宝,《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等电影的爆红,说明观众对国产片题材与质量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市场上,浮夸喜剧、空洞玄幻、流量偶像的吸引力都在下降。

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当前是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如果不能走出 “舒适区”,不能吸纳新鲜的想法,就无法健康持续发展。如何规避危机,把握机遇,就成为行业实现新繁荣的关键。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疲于押注爆款、打击盗版,不如扎实修内功”成为多数电影业人士内心的共鸣。

内容上的精耕细作意味着要向质量发力,产业竞争也必将更加激烈。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宁表示,更多新玩家正在入场,线上线下联动争夺头部内容成为行业里的新机遇。

目前,国内电影产业不管从工业化程度、票房体量,还是内容审美,都已经脱离了“野蛮”的爆发式增长阶段,走入充分竞争时代。当务之急是要着力深耕内容,把质量与市场做强的同时,让一些新业态、新模式能够为电影从制作、营销到衍生消费打开更多空间。

有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电影的日趋成熟,丰富的电影内容以及更多的影迷愿为高质量产品买单的“共性”,推动着中国电影工业及其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IP孵化、衍生周边、文化旅游、实景娱乐等消费形式正成为中国电影价值增长的新蓝海。 来源:新华网

2019-07-09 1 1 济源日报 c_32819.html 1 走出舒适区,中国电影该“冷静”一下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