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郭正军:15年义务送戏下乡

本报记者 张佩佩

在我市的城乡广场、大小舞台上,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专业演员、没有高档的音响设备,却常年风雨无阻在基层演出。从城市公园到偏远山村,从建筑工地到敬老院……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作为愚公后代,他们守初心、担使命,为百姓送去欢乐与温暖,却不求任何报酬。他们就是以郭正军为代表的夕阳红文艺演唱团的文化志愿者。7月5日,记者走近这个演唱团,探访其发展初衷。

郭正军今年78岁,家住五龙口镇化村。他自幼热爱戏曲,闲暇时间自学戏曲名段,加上天生古道热肠,结识了一群戏曲爱好者,在自家院子里吹拉弹唱、自娱自乐。随着队伍的壮大、演唱水平的提高,2004年,郭正军组建了夕阳红文艺演唱团,带领大家走出家门,走到基层进行义务演出。

演出过程中,观众的肯定和需要让志愿服务的种子在郭正军及他的团队成员心中萌发。他们开始了深入基层为百姓输送“精神食粮”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节日是演出最繁忙的时候。无论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还是“七一”“八一”等纪念日,郭正军和他的团队成员总是在演出中度过。“虽然很辛苦,但是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我们就感到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郭正军说。

郭正军和他的团队成员凭着满腔的热情,唱响了城乡大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志愿精神。多年来,他们深入王屋、邵原、大峪、坡头、轵城等镇的部分村庄,为群众表演快板《新旧社会对比》、戏曲《五世请缨》《朝阳沟》《红灯记》《花喜鹊》等,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

“演唱团的乐器、音响、服装和外出演出的车费、餐费都是郭老师出资,每年花费1万余元。”五龙口镇综合文化站负责人葛家飞介绍。

“夫唱妇随”“父慈子孝”……是郭正军家的真实写照。多年来,郭正军带领团队成员晚上在家排戏,他的老伴张英桃一边学唱戏,一边为大家准备夜宵。一位演员告诉记者,他们晚饭后去排练,一般排练到23点左右。冬天的夜里又冷又饿,排练结束后能吃上热腾腾的饺子、肉丸等,他们感觉很温暖。夏天天气炎热,大家不仅能喝上薄荷水、蒲公英水、绿豆汤,还能吃上西瓜等水果,觉得非常幸福。对此,郭正军说,舞台再大,一个人也演不成,需要大家的共同支持和配合。他的孩子很支持他搞这项活动,每年都会给他两三万元。

如今,郭正军的团队已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20余人。他们以火一样的热情,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贡献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融入百姓生活。“我们每年大约演出200场次,也经常参加市里举行的比赛并获得奖牌和证书。大家都愿意坚持做下去,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郭正军表示。

2019-07-09 本报记者 张佩佩 1 1 济源日报 c_32798.html 1 郭正军:15年义务送戏下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