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闰青
2009年,女儿参加高考,我专门请假在家,陪女儿参加高考。考点离她爷爷家很近,步行也就10多分钟的路程。但我特别想陪陪女儿,就提出用自行车载着女儿送她去考试,女儿答应了。
翌日早上,我们按时出发。一路上,女儿几乎没有说话。我不想打搅她,更不想给她太多的压力,只是问了问中午考试结束的时间。快到考点时,女儿嗫嚅道:“妈妈,我有点紧张。”我建议女儿下车,我们步行过去,我陪她走走。到了考点,我跟女儿说:“别想太多,中午妈妈来接你。”她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其实,我本想抱一下女儿,叮嘱几句,但我怕这样会在无形中给她更多的压力,就故作轻松的样子,向女儿挥了挥手,笑着说:“加油!”目送女儿走进考点的一刹那,我不知为何眼眶一热,嗓子哽咽了。于是,我赶紧转身离开,担心女儿回头看我,那我真不知该如何面对。
考试结束前,我早早地来到了考点,和许多家长一起在考场外等候。看着那些和我一起等待的父母,我感慨万千。尤其是看着那些衣着朴素、从农村来的家长,我心中甚至有点酸楚,想起了我参加高考时的情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群体,一样的等待;不同的时代,考场内外,一样的期盼。
考试结束后,考生鱼贯而出。门外焦急等待的家长更是迫不及待、蜂拥而上,到考点门口去迎接自己的孩子。看着那些被堵在警戒线之外的家长,公安干警要求家长向后退,给考生让出一条通道,让考生顺利离开考点。不知是哪位家长激动地喊了一声:“家长们,咱们给孩子们让让道,给孩子们鼓鼓掌!”紧接着,家长们非常默契地迅速给考生让出一条通道来,并热烈地鼓掌。有不少家长流下了泪水,是感动,是欣慰,还是心疼?我想那大概也是百感交集吧!
考生出来时,有的喜笑颜开、谈笑风生,有的愁眉不展、默默不语,有的面无表情、目光游离,还有的挂着泪水……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心绪难平,焦急地等待着女儿的出现。
看见女儿时,我不由自主地紧了一下嗓子,因为女儿的表情似乎不太高兴,而且不停地四处张望。我赶紧迎上前,一把紧紧地抓住了女儿的双手,没有说话。我感到女儿的双手发凉,就来回不停地搓着她的手背。女儿嗫嚅道:“我有点紧张,开始的时候手都发抖,后来好一点。”我拉着女儿的手走向自行车停放的地方,边走边说:“回家吃饭,妈妈给你做了你喜欢吃的虾,吃完饭先睡一会儿。”女儿说:“您怎么不问我考得怎么样?” 我笑着说:“已经考过的就不说了,考得怎么样,没有关系,先吃饭。”
下午,我把女儿送到考点。女儿说:“下午别来接我了,没多远,我想自己走回去。”我说:“好吧,我在家里等你。”
第三天上午,我按照女儿的要求,只送不接。第三天下午,因为是最后一门,我还是过去接了。女儿从考场出来时,一脸的轻松,见了我就说:“终于考完了!”我笑了笑说:“祝贺你顺利完成人生的一次大考!回家吃饭!”女儿忧心忡忡地说:“也不知道结果会怎样?”我语重心长地说:“无论什么样的结果,都不重要,影响不了你人生的发展。试卷只不过是几张纸,人生才是一幅美丽的画,试卷上的任何一道题,都不是你人生的最终答案。只要你心存梦想,总有一天会画出美丽的图案。”女儿说:“那我接下来要考虑报哪一所学校。”我轻松地说:“不着急,等分数出来再说。明天跟着妈妈去焦作玩两天,放松一下。”女儿说:“好吧。”女儿要求自己骑车,让我坐在后面。我答应了,让女儿载着我回家……
10年来,我曾经多次目睹高考时家长陪考的场景,对于家长陪考时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非常理解。因为高考的确为不少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打通了很多人向社会上层流动的道路,有太多的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对于那些农家出身的子女来说,高考承载了太多的期许与守望。
但是,不能否认,高考就是一个平台,也只是生命中的一次机遇,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终生的命运。人生中的机遇有很多,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漫长的发展过程,绝对不是由中考、高考的分数决定的。我们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分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分数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标准。分数、录取通知书,只是孩子某个阶段、某一方面的成绩,并不是终生的定格。因此,家长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认识到高考只能决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决定一切。孩子一次升学考试没考好,不要紧,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可以重新开始;孩子对学习实在不感兴趣,不要紧,鼓励孩子发展一项特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掌握一技之能,并成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一样可以取得成就。如果你觉得孩子哪方面都不行,也不要紧,勉励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品行端正的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尽管这样的孩子将来或许成不了你所期待的那种“成功人士”,但他以后在社会上不会走错路,同样可以收获幸福的人生。
因此,无论考场上发挥如何,都已经是过去,不必再去多虑。试卷小天地,人生才是大考场。真心希望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能把这件事先放下来,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放个假;也期待成绩公布后,每一位家长和考生都能坦然面对,因为无论成绩多少,都是人生的一次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