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版

严格保护耕地 节约集约用地

——纪念第29个全国土地日

市民向工作人员咨询土地相关政策

2019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

编者语:2019年6月25日是第29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为“严格保护耕地 节约集约用地”。

将“严格保护耕地 节约集约用地”作为今年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其目的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工作新要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引导社会公众牢固树立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理念,切实增强全民共同关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

海洋容纳百川,大地负载万物。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重要载体。2019年6月25日是第29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为“严格保护耕地 节约集约用地”,旨在增进社会公众对土地资源国情国策的了解,培育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共建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促进包括土地在内的资源节约。这是我国发展和进步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市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或短缺问题日益显现,已经成为制约济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推动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深化土地利用综合改革,节约集约用地,不仅是解决当前土地管理问题的主要方式,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如何严守耕地红线,实现节约集约用地?近年来,市国土资源局主动作为、多措并举,保资源、保发展,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引导社会公众牢固树立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理念,切实增强全民共同关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

严守耕地红线 实现占补平衡

民以食为天,粮以田为本。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基础,是支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基。《河南省“十三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要求我市到2020年完成高标准农田任务不低于12万亩,力争完成16万亩。

为进一步抓好耕地保护制度建设、强化耕地保护责任意识、严守耕地红线,近几年,我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深入贯彻“大耕保”理念,同时强化各级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意识。市政府每年与各镇(街道)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整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各项任务负总责;明确了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通过制度建设、责任机制、考核奖惩等一系列措施,严守耕地红线。

2018年,我市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按照“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占优补优”的原则,从严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数量、质量并重的要求,实施补充耕地项目,全年完成13个批次53个项目,新增耕地10600余亩,确保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相当;积极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及化肥减量增效、监测网点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确保耕地质量稳步提升。

“在严守耕地红线,落实占补平衡的同时,我市积极开展‘三块地’改革,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的理念。我市以城镇规划区内建设用地、农村耕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为主阵地,推进全市土地合理利用;出台了《济源市土地利用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进土地利用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强化全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市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科科长翟立霞告诉记者。

土地综合整治 助力乡村振兴

让乡村更田园、百姓更富裕、人民更幸福,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深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土地综合利用改革,促进“三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我市在完成《济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以下简称《总规》)调整完善工作的基础上,按照《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完成《济源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

“通过《规划》的实施,我市将新增耕地2926.25公顷,超额完成《总规》2682.73公顷的补耕任务,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将完成农村建设用地整治1515.78公顷,拓展城乡发展空间,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撑。此外,《规划》实施后,我市将建立农田防护林生态网格体系,提高林木覆盖率,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市国土资源局规划和用地审批科科长赵庆文告诉记者。与此同时,市国土资源局还积极做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邵原镇东阳村等8个村的土地开发项目是我市重点投资项目,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 、输变电工程等。项目通过土地整治规划,将改善项目区农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展现‘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的现代化生态高效农业园区,推动社会发展。”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王卫方告诉记者。

据悉,邵原镇东阳村等8个村的土地开发项目只是我市重点土地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2018年,通过提质改造项目和土地整治项目等一系列耕地保护工作的开展,我市耕地面积和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省定目标内,为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保障项目用地 服务社会发展

土地是生存之本,也是发展之需。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项目的开发,而开发好的项目是扩大经济总量、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为了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市国土资源局对土地利用科学规划,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开展业务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为我市重点土地开发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在保障用地的实际工作中,市国土资源局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精神,深入研究项目用地可能涉及的问题,提前沟通,热情服务,妥善解决土地指标和用地报批等问题。在项目规划选址方面,市国土资源局坚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管控,以计划审查和规模审查为手段,厉行节约集约用地,积极参与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工作,主动与规划部门、项目业主对接沟通,不断优化项目选址。2018年,市国土资源局共为梨林卫生院、承留镇市民广场等7个百城提质项目做了局部规划调整,为项目尽快落地做好规划保障。另外,市国土资源局通过制定建设项目用地保障上门服务工作方案,协调解决项目用地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推动土地管理方式转变,提升国土资源服务效能。“作为国土部门,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服务,全力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全力服务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卢多璋介绍。

土地日的来历

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土地关系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纪念这一天,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从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期确定为全国土地日。“土地日”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土地基本国情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仅为世界1/3;耕地面积位居世界第2位,而人均排在世界第67位。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后备资源2.01亿亩,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仅1.2亿亩。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十分有限。

2019-06-25 本报记者 赵传杰 ——纪念第29个全国土地日 1 1 济源日报 c_32199.html 1 严格保护耕地 节约集约用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