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落地有声】
“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正在加班加点积极推进。”市水利局局长刘根胜介绍,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全市水资源调控能力、水生态涵养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灾害抗御能力。同时,去年底已经建成投用的王屋山供水复线工程,解决了王屋镇、下冶镇和大峪镇56个村5.3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
“我们将聚焦优良品种培育和引进示范、关键生产技术集成应用、精品示范基地培育等,强化科技创新。”市农科院院长尹国红说,农业技术人员将继续深入一线,主动对接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种植户,大力发展绿色富硒高效农业,开发优质高端农产品,引导和带动农户在“优、特、精”上做文章,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舞动龙头” 推动融合发展
【探索实践】
走进克井镇枣庙村冬凌草基地,成方连片的冬凌草长势喜人。“这些都是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冬凌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原战胜介绍,目前全市冬凌草种植面积1万余亩,年产量7000吨,是我国最大的冬凌草种植基地。
我市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依托“济源冬凌草”国家地理标识原产地保护品种优势,在济世药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下,10余个具有知识产权的冬凌草系列产品陆续上市,带动了2500户农户脱贫致富。
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54家、农民合作社1065家、家庭农场176家、社会化服务组织150家,托管土地面积8.5万亩,实现了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全会精神】
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力度,支持伊利、双汇等大型龙头企业在我市扩大生产规模,支持中沃实业、济世药业、绿茵种业、阳光兔业、丰之源科技等本地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持续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通过以企带户、村企共建,把城市、乡村、农民都纳入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积极探索推广“旅游+”“生态+”“互联网+”等新模式,加快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宽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
【落地有声】
“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市农牧局副局长商军旗说,我们将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和产业化联合体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等农业新业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力推进一产“接二连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