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多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部署,释放的信号十分强烈,指明的路径非常清晰。围绕中央决策部署,我市编制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完善了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等推进措施,使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安排更具体、更精准,必将有力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我市落地生根。
全市上下要按照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要求部署,正确处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努力把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下好下活,推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高屋建瓴,做好规划。高标准规划是高水平建设的前提。要坚持全市“一盘棋”的思想,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各种因素,既立足当前又适度超前,统筹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要提高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树立规划权威,坚决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乡村振兴不能“齐步走”,更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地理区位不同、历史渊源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条件不同,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和推进措施。要把产业振兴摆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方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调优农业结构、强化龙头带动、推动产业融合,实现乡村产业的百花齐放、繁荣兴旺。同时,科学把握地域特色、民俗风情、文化传承和历史脉络,保护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打造各具特色、不同风格的美丽乡村,从整体上提高村庄建设质量和水平。
循序渐进,分类推进。推进乡村振兴,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又要有科学的方式方法,决不能提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一方面,要把握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另一方面,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建立完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统筹乡村振兴的进度和质量,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稳扎稳打又循序渐进。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按规律办事,积极探索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就一定可以找到“最好的方法”,走出一条具有济源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